台山市李星衢纪念学校校长苏金练:1个人“微信”了2065个家长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19 07:33   

苏金练(左一)与学生家长交流意见。

苏金练(左一)与学生家长交流意见。

    晚上11时,台山市李星衢纪念学校校长苏金练的手机屏幕还亮着,映照出他略显疲惫却专注的脸。他手指飞快,回复一位家长关于学校管理问题的建议。“不能让家长的紧急问题过夜”,这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

    在他的微信通讯录里,一个特殊的分组格外醒目——“学生家长”,成员数量精确到2065人,覆盖了全校2041个学生家庭。就是这小小的微信窗口,架起了一座家校共育的“连心桥”:自2024年8月担任台山市李星衢纪念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以来,家长满意度不断攀升,投诉率直线下降,实现了家长有效“投诉”为零。这背后,是一位校长用“指尖上的坚守”书写的家校共育新篇。

    文/图 娄丹 陈慕欢

    “不能失联”

     “一键直通”打破壁垒

    “教育是‘育’,更是‘沟通’。家校之间一旦‘失联’,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谈及为何要逐一添加所有学生家长的微信,校长苏金练的话语朴实而深刻。这位从教34年的教育人,目光炯炯,热情满满。

    在他看来,传统的沟通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2024年8月,苏金练到台山市李星衢纪念学校任职,当晚就添加了绝大部分老师的微信。第二天,各班级群就收到了班主任发来的校长苏金练的微信二维码。“我的用意就是打破家校沟通的‘中间壁垒’。”苏金练说,“以往家长的诉求需经班主任层层传递,容易信息滞后、产生偏差。我直接添加家长微信,就是想搭建‘零距离、无过滤’的桥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和家长的真实需求。”

    从此,他的手机成了24小时不关机的“校长热线”。从管理疑惑、食堂建议,到学生情绪、亲子关系,家长们的各类问题通过微信“一键直通”。他平均每天花费大约2小时与家长沟通,发布7—8条记录校园生活的朋友圈信息。

    “起初也有同事担心,我会被海量信息‘淹没’。”苏金练笑道,“但事实证明,越是透明、及时的沟通,越能化解潜在的误解。前期多花一分钟沟通,后期就可能避免一小时的纠纷。”

    “秒回”的温暖

     信任在回应中建立

    信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一次次的“秒回”与实干中悄然建立。

    “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加了校长的微信。”该校六(6)班学生余若曦说,“有一次同学通过父母反映饭菜口味太清淡,第二天食堂就增添了‘爆炒鸡翅’,我们都感到很惊喜。”这种“一键直通”校长的模式,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

    信息的畅通,家长的感受尤为深切。三(7)班学生李奕晓妈妈谭倩云坦言,最初看到校长邀请所有家长添加好友时非常惊讶:“这是我第一次遇到校长主动让家长加微信。”加上校长微信后,她发现自己对学校事务和孩子在校生活有了直接了解的渠道:“校长每天巡视时都会拍下很多照片,一天发好几条朋友圈,记录学生打扫教室、吃饭、操场翻新、安全教育、研学活动等,非常用心。家长们有什么事情找校长,他有时间都会‘秒回’,就算当时没时间,当天也会找时间回复。这一点,我们都很感动。”

    六(1)班学生李子涵妈妈谢晓容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学校门外菜市场路旁有一条深水沟,市场污水排入,雨天溢出,既脏乱又危险。家长们向苏金练反映后,学校在几天内联系了相关部门,筹集经费填平了水沟。“道路宽敞平整了,安全隐患彻底解决。苏校长行动力极强,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谢晓容说。

    角色转变

    从“单向管理”到“双向奔赴”

    苏金练的微信列表,不仅是沟通渠道,更是家校关系重构的支点。他说,家校共育不应是“单向管理”,而是有意识的“双向奔赴”。

    这一理念在学校管理和大小事务中都得到落实。该校家委会主任邓仲原表示:“比如在选定学生奶经销商时,全校100多位家委都参与其中。牛奶经销商轮流上台介绍,最后由家委们投票决定。选择食堂机构时也同样如此,所有家委一人一票。学校事务非常公平公正,让我们家长很放心。”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苏金练说,“家长的参与度、与学校的同频度,直接决定孩子的成长质量。通过直接沟通,我想引导大家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最终形成‘学校用心、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的家校共育合力。”

    苏金练的用心和投入,不仅为他赢得了好口碑,也赢得了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只要学校有需求,家长义工们便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时间和精力为学校发展和孩子成长护航。

    其实,添加家长们微信的做法并不是苏金练到新任职学校后的做法,而是从他在2014年担任台山市培正小学校长起就开始了。在培正小学任职期间,该校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60多项荣誉,其个人也获评台山市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

    “在我心中,好校长分两种,”邓仲原说,“一种是认真工作的,另一种是用心用情工作的。苏校长就是第二种。”

    直接沟通

    校长为老师排忧解难

    当校长“直达”所有家长,老师们怎么看?起初,该校二(7)班班主任张翠婷坦言“心里有些打鼓”,担心班主任工作会变得被动。

    然而,这种担忧很快转变为认同:“现在关于学校管理的事情,家长可以直接跟校长沟通,解决问题非常高效。班主任也能更专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行为规范培养。”

    该校办公室副主任邓茜好从管理层面看到了更深的变化:“以往家长因信息不对称易产生误解,动辄投诉。现在能直接与校长对话,误会往往在沟通中化解。”让她感触最深的是“校长总是站在老师们面前,直面问题。作为老师,我们觉得很安心”。

    对此,苏金练说:“我添加家长微信,不是为了给老师‘找茬’,而是为了服务老师,为大家排忧解难。”有一次,他甚至和老师在晚上9时亲自去到学生家里,成功化解了一场因学生夸大事实而引发的师生冲突,用行动守护了学校的和谐。“当天晚上,我带着老师赶到学生家中,看到校长亲自上门,家长的情绪就平复了不少。”苏金练说。

    体系共建

    从“沟通”迈向“共育”

    面对2000多位家长随时发来的信息,苏金练坦言这是一项繁重工作,但态度坚定明确:“我不觉得累,因为这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在全情投入的背后,家庭的助力也不可或缺。苏金练的妻子是小学教师,孩子也已建立家庭。他坦言,有了家庭的支持,自己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他曾面临不少挑战:“一是信息过载,初期每天会收到大量咨询,难以快速精准回应;二是部分家长存在‘过度依赖’,连孩子忘带文具这类小事也会直接找我。”针对这些问题,他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机制:通过分类响应,将问题划为紧急、重要、常规三类,确保紧急问题1小时内回复,重要建议3天内反馈,同时引导分层沟通,让班主任发挥桥梁作用。

    如今,这一创新模式成效显著。苏金练说:“首先是家校信任度大幅提升,家长从‘质疑’转变为‘主动为学校发声’;其次是问题解决效率提高,快速优化了午餐菜单、课后服务等;最重要的是共育氛围愈发浓厚,越来越多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活动。”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教授宋旭民在了解这一做法后表示,苏金练的做法是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家校之间的‘隐形墙’。这种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精神,值得倡导。”

    同时,宋旭民认为,苏金练“全天候在线”的沟通模式,深深植根于其个人强烈的奉献精神及其家庭的理解支持,这属于极具个人色彩的探索,并不具备普遍推广的客观条件。“我们不应简单复制这种形式,但其背后‘主动破壁’的勇气和科学管理智慧值得学习。”

    展望未来,苏金练规划清晰:打造“家长智囊团”参与决策,推出“家校共育课堂”分享经验,搭建“线上共育平台”整合资源,推动家校共育从“单向沟通”迈向“双向奔赴”。

    现在,每当苏金练走在街头,遇到学生和家长总会得到热情问候。每当此时,苏金练都觉得他的付出很值得,“老师、家长、学生的认可,就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记者手记

    “零距离”沟通的尝试

    一位校长,该不该把微信向所有家长公开?一位教育者,在繁忙的校务之外,还能否承担起如此“指尖上”的额外重负?这份“指尖上的温暖”,是一个可复制的答案,还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孤本?

    苏金练的实践表明,真诚可以消弭隔阂,担当能够重建互信。这种主动作为和尝试,值得赞赏。

    然而,我们也需冷静地思考,苏金练能这样做,源自其个人的非凡付出与独特魅力。要求每一位校长都如此“事必躬亲”,既不现实,也可能导致道德绑架,甚至催生形式主义的效仿。

    因此,我们应当倡导的,绝非“添加2000多名家长为好友”这一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所蕴含的“零距离”沟通、家校共育理念。苏金练的故事,像是一个试验:测量信任能抵达的高度,探索家校合作能企及的深度。(娄丹)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