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旅居养老:政策、人才与资源盘活的“江门三问”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21 07:32   

    在江门恩平恒大泉都,每年都有一批来自北方的老人在此越冬:“这里不仅空气好,更重要的是周边好玩的去处多了,医疗条件也在改善,听说现在能用上一些港澳上市的药品器械了。”

    这句话,道出当代“银发候鸟”选择栖息地的新考量——从单一的气候生态等因素,转向对医疗资源、文化需求、价值再创造等多维度的综合衡量。

    作为全国候鸟式养老前十位(2023年)的城市,江门坐拥天赋资源,但面对旅居养老产业的深度竞争,仅靠先天优势已不足以构筑护城河。破题旅居养老,我们仍需解答关于政策、人才和资源盘活的“江门三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南三亚和省内广州、佛山等地,围绕旅居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诸多先进做法,可供江门借鉴参考。

    产业诊断:

    江门旅居养老的深层瓶颈

    江门医疗政策落地仍存“玻璃门”。优质医疗康养服务,是“银发候鸟”群体选择栖息地时极为看重的因素。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医疗特区”,凭借系列特许政策优势,让国内患者“不出国门用上全球新药”,成为吸引高端康养人群的独特优势。先行区目前已引进超480种临床急需进口特许药械,36家医疗机构落户,2024年吸引41.37万人次前来体验。

    对照江门,类似的政策红利也在加速释放:江门市中心医院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目前已率先引进使用港澳已上市的先进医疗药械一批;该院还入选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与澳门镜湖医院开展相关合作,12名澳门医生已在江门短期行医,为港澳长者跨境养老提供了医疗保障。

    但是,总体而言,江门医疗康养对旅居养老产业的带动尚显不足:纳入“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医疗机构数量、引进药械品种都相对较少;候鸟式养老、港澳跨境养老客群规模仍然较小,以“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入住人数为例,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805名香港长者入住计划院舍,但江门只有13名。

    “候鸟人才”红利沉睡。“候鸟”是消费者,也可以是旅居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海南三亚通过成立院士联合会,构建“六位一体”服务体系(涵盖交通、购房、购车、就医等),将268名院士、396名高级职称专家纳入人才库,推动他们以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科普宣讲等方式“老有所为”,成为持续赋能地方发展的宝贵资源。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拥有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更诞生了34名“两院”院士,这本是旅居养老产业的独特资源。然而,相比三亚已建成体系的“候鸟人才”机制,江门仍停留在零散自发阶段。“我们很多东北来的退休老教师、老医生,在这里一住就是小半年,他们其实很愿意参与本地社区服务,但缺乏有效组织平台。”恩平市良西镇一位镇干部坦言,江门尚未建立系统的银发人才数据库,缺乏针对性的服务平台和激励机制,导致大量高素质旅居长者成为“沉默资源”。

    存量资源盘活陷入僵局。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是旅居养老产业的基本盘。广州、三亚与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合作,其“保险+康养”项目,吸引了大量长者会员旅居。佛山顺德和泰安养中心由北滘镇政府划拨土地,美的集团何享健家族牵头的“和的慈善基金会”捐赠3.3亿元建设,再通过市场化方式专业运营,既保证了公益属性,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江门面临的不仅是新增供给不足,更是存量资源闲置与低效利用的矛盾。以备受关注的银葵医院项目为例,这一规划床位达1500张的大型医疗康养综合体已停滞多年。“项目涉及多方主体,产权关系复杂,需要政府强力协调和创新合作模式。”一位熟悉该项目的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闲置资源在江门各县(市、区)间不同程度存在,如何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更深层次的机制创新。

    破局之道:

    侨乡特色的旅居养老升级路径

    构建“医疗开放门户”。江门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争取成为大湾区西岸医疗政策创新试验区。具体而言,应积极申报第四批“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争取更多医疗机构入选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医院开展合作,为更多港澳长者跨境养老提供医疗保障;充分用好新会陈皮、恩平簕菜等本土道地中药材优势,可与旅居养老产业深度结合,开发适合长者需求的保健食品、养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打造“侨智银发共同体”。针对侨乡特色,相关业内人士认为,江门要高度珍惜自身“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独特人才资源力量,探索构建“1+N”“候鸟人才”服务体系:“1”指市级统一的旅居人才大数据平台;“N”包括侨界精英联合会、院士工作站、银发智库等多个载体。同时建议设立“侨智回归”专项计划,重点吸引三类人群:江门籍海外退休专家、曾在江门工作或有亲属关系的银发精英、有意向来江门旅居的高素质退休人群。通过“项目式合作、顾问式服务、讲座式参与”等柔性方式,让旅居长者增强“第二家乡”或“落叶归根”的归属感,从“客人”变为“主人”。

    创新“存量激活”机制。面对银葵医院等存量项目,江门可探索“公益基金+市场化运营”的混合模式。借鉴顺德经验,引入港澳医疗团队、社会资本合作运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造粤港澳医疗融合示范项目。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整合闲置厂房、校舍等资源,改造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并在此过程中推广蓬江区象山社区的“社区社会企业”模式,通过微利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旅居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覆盖。

    江门发展旅居养老产业,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这不仅是养老服务业的延伸,更是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鳌、三亚、广州、顺德等地的经验显示,做好旅居养老,还需要在做实规划统筹、做好流量导入、做强产业集群体系化发展等方面认真思考、敢于创新。为此,江门应深刻认识旅居养老作为银发经济与健康产业的价值交汇点的特征,把握“十五五”规划契机,从区域布局、业态融合、政策保障等方面发力,做好旅居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规划。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一员,江门要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主动对接广深港澳资源,探索“广州研发+江门转化”“港澳药械+江门应用”等合作模式,特别是把握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机遇,推动更多江门医疗机构纳入试点,吸引港澳长者来江门旅居养老。品牌塑造与营销方面,江门需要改变目前旅居养老品牌影响力不足的现状,系统构建“江门旅居养老”整体形象,让温泉、滨海、田园、侨文化等旅居长者喜爱的优势更加鲜明出众,形成真正的吸引力、撬动力。

    对江门而言,发展旅居养老产业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必答题”。唯有跳出传统养老思维,站在银发经济的高度,整合侨乡资源优势,才能在旅居养老的新赛道上实现真正的破局。

    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 曹乃付

(责任编辑: 张宽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