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现状,侨乡江门正以“候鸟式养老”为牵引,统筹布局银发经济,走出了一条规划先行、主体引育、客群精耕与全链布局的发展新路。
今年2月,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大力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高水平规划共建大湾区西翼银发经济产业园区。今年以来,江门还密集出台《江门市健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江门市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明确了未来几年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勾勒出银发经济发展,特别是旅居养老产业的清晰蓝图。
依托温暖气候、侨乡文化与大湾区区位优势,江门正积极构建吸引港澳长者、北方“候鸟老人”与归侨老人颐养天年的理想之城,推动“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模式落地成景。
规划先行
打造旅居养老产业集群地标
发展银发经济,规划是“先手棋”。江门打破单一养老服务的思维局限,以全景视野谋划银发经济空间布局,打造旅居养老产业集群地标。
《江门市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打造环龙舟山银发经济带和银湖湾银发经济产业带,建设1个省级及以上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这“两带一园”的构想,彰显了江门整合全域资源的战略眼光。
在银湖湾滨海新区,总投资3.5亿元的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已从蓝图走向实践。这一产业园布局了护理机器人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器等功能载体,打破了传统养老项目的单一服务模式,构建“产学研医养游”全产业链生态圈。
负责产业园投资的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红道出落户江门的缘由:“主要是考虑当地能连接深圳和港澳资源,承载更多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差异化、互补性成为园区规划的关键词。在2025新会银发经济产业对接会上,新会区也明确表示将以“土地+政策+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在政策制定、产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助力新会区打造成为银发经济产业的高地。
作为深江经济合作区的重大平台,银湖湾滨海新区也正积极推进“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的跨市战略组合布局,吸引众多在养老照护、康复保健、智慧医疗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入驻,逐步形成完整的银发产业链和生态圈,构建起“产学研医养游”六位一体的银发经济产业体系,致力打造银发经济标杆园区、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主体引育
双轮驱动激活市场力量
国资引领与社会资本参与的双轮驱动模式,是江门发展银发经济的“关键棋”。
江门明确提出,要培育银发经济经营主体,积极引进银发经济领域优质企业,引入国外、港澳深投资者在江门兴办养老机构。
在国资层面,江门公用集团旗下的江门公用康养公司表现活跃。该公司投资建设的杜阮康养服务中心是江门市属国资系统首个医养结合体项目,设置有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临床科室,以及150张护理床位。项目自2024年8月开工建设,有望在年内启用。这种“江门速度”展现了国有资本在养老领域的效率与担当。
对社会资本的重视与引进同样令人瞩目。江门提出,研究制定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相关政策措施,同时“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和银发经济发展”。
香港进优生活控股公司作为香港社会福利署“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认可服务机构,已在深圳、佛山运营两间安老院舍。该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育看好江门前景:“江门市在发展银发经济方面的重视和大力投入,展现了敏锐的战略眼光和积极的行动力。”
促进医养结合是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关键。目前,广东省的养老机构通过“两院一体”、内设医务室、就医“绿色通道”等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服务机构则实现24小时专业照护响应。以入选“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新会区养老中心为例,该中心直接对接位于园区内的新会区中医院,长者突发急病可立即转往医疗区救治,实现长者“小病不出房、大病不出园”。
客群精耕
精准对接三大人群
“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来看,银发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作为中国著名侨乡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发展银发经济前景广阔。
数据显示,江门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市户籍总人口比例超过24%。谢来风分析,整个大湾区老年人群体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与之相伴的是老年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刚退休的老年人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比较强。然而,目前供给端相对还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场景、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从供给端发力发展银发经济,是一个大趋势,也是江门的机遇所在。”
凭借“中国侨都”的独特优势,江门在发展银发经济中精准对接三大人群——港澳长者、北方“候鸟老人”和海外归侨老人,实施“客群精耕”战略。
“香港工会联合会2023年针对55岁或以上香港市民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7.9%的受访者愿意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长期居住或养老。”陈志育补充道。
对于港澳长者,江门的吸引力尤为显著。民间素有“每5个香港人、3个澳门人中就分别有1个是江门籍”的说法,这样的人缘纽带成为江门吸引港澳长者的天然优势。而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江门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港澳与江门的时空距离也被重新定义。
对于北方客群,江门温暖湿润的冬季气候成为吸引“候鸟式”养老的天然优势。江门正“盘活建设优质康养旅游项目,推出一批休闲康养类产品”,谋划“冬南夏北”旅居养老合作模式。而对于海外归侨老人,江门作为侨乡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将成为他们叶落归根的精神寄托。
全链布局
智慧赋能构建产业生态
江门发展银发经济,特别是旅居养老的第四步棋,是构建从产品制造到服务配套的全产业链生态。
北京银发壹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段明杰为江门发展银发经济提出了建议:“银发经济的核心是场景驱动与技术普惠。江门应通过‘技术+应用验证’的模式,打造大湾区适老化产品试验田。”
在智能制造领域,江门瞄准“深圳研发+江门生产”的跨市战略组合布局。例如,位于江门新会区的广东作为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失能老人的智能护理,围绕失能老人6项护理需求提供了智能护理设备与智慧护理平台的综合解决方案。
江门对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补贴品类不断扩大,目前已新增了助老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助行机器人、毫米波雷达睡眠监测仪等智慧助老产品,为旅居养老提供了政策支撑。
在服务网络层面,江门正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并优化老年助餐服务。到2025年底,江门将实现“全市不少于260处服务点提供老年助餐服务”。
在医养结合方面,江门持续实施好医养结合补充保险“邑康保”项目,通过定点养老服务机构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水平。到2027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将不低于69%,其中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
江门旅居养老的棋盘已经铺开。随着这些关键“棋招”的逐步落地,江门不仅能为本地长者托起幸福“夕阳红”,更有望在大湾区旅居养老领域形成独特的“江门模式”,为全国老龄化社会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江门日报记者陈敏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