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建设方面,项目鼓励幼儿园依托本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如何让城市与乡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优质的学前教育?江海区以“1+1+‘N+1’”模式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打通城乡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11月24日,“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项目交流暨2025年江门市学前教育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举行。活动现场,江海区幼教集团总园长仇淑英进行江海区礼乐街道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项目推进汇报。在项目的推动下,礼乐街道的学前教育生态悄然重塑,一幅城乡共育、优质均衡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城乡共育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生态
长期以来,“城市园强、乡村园弱”是许多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江海区以礼乐街道为“试验田”,启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建设,该项目于2025年成为第三批广东省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项目。自立项以来,江海区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共享,系统性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园际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学前教育整体质量与内涵,让每一位适龄儿童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该项目精心构建了“1+1+‘N+1’”的立体化发展模式:第一个“1”是江海区高新第一幼儿园作为“城市核心园”,发挥引领作用;第二个“1”是江海区教育第一幼儿园作为“街道中心园”,承担协调职能;“N”指礼乐街道辖区内所有村办、民办幼儿园;最后一个“1”则是项目的一大创新——由资源中心向每所薄弱园派驻一名专员扎根乡村,围绕教学、教研、管理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指导提升和改造,确保帮扶精准落地。
“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是松散的合作,而是形成了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发展共进的生命共同体。”仇淑英介绍,整个模式的精髓在于利用核心园的优质资源和街道中心园的桥梁作用,特别是通过专员“N+1”的深度、常驻帮扶,撬动薄弱园所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区域学前教育整体均衡发展。
师资赋能成长 课程扎根乡土
“以前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前沿的培训。”一位村办园的教师感慨道。项目实施以来,累计组织城乡园所交流活动236场次,核心园的优质资源持续不断地流向乡村。通过“送教下乡”26场、组织“跟岗学习”72人次、开展各类专题培训22场,覆盖教师1500人次,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课程建设方面,项目没有要求所有幼儿园“整齐划一”,而是鼓励幼儿园依托本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于是,“礼乐龙舟文化体验”“趣味童狮嘉年华”等一批带着泥土芬芳的特色课程在幼儿园里生根发芽,让孩子们在自主游戏中亲近本地文化,激发文化认同感。
同时,一个配备多媒体教研系统、共享课程资源等核心设备的实体资源中心已经建成,为资源共享提供物理支撑。更重要的是,线上资源共享平台(V1.0)已上线运行,目前汇聚了优质课程教案、活动方案、教研资料等86份,成了辖区幼儿园教师的“云端宝库”。
从“礼乐经验”到“江海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项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初显成效。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其覆盖的9所农村幼儿园的儿童发展评估达标率从65%提升至85%以上。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等关键领域,超过83%的幼儿展现出符合或超越年龄阶段标准的进步。对比测评数据显示,项目园幼儿的综合素质平均得分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25%。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项目组清醒地认识到,在资源深度整合、激发薄弱园内生动力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下一步,江海区将着力于深化资源平台建设、优化精准帮扶机制,健全科学评价体系,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仇淑英表示,江海区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建设是关乎区域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关键工程。项目组将全力以赴,推动项目不断走深走实,把资源中心打造成为驱动江海区城乡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将“礼乐经验”打磨成一套可在全区乃至全市复制推广的“江海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文/图 罗双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