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蔡昭璐) 11月26日,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江门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侨乡资源的江门,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上迈出关键一步,为下一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省内外专家对江门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开展现场考察。专家组先后走访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新会区新会学宫历史文化街区等代表性场所,深入了解江门在历史文化保护、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在随后召开的评审会上,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质询讨论,一致认为江门侨乡文化特色突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保护措施有力,具备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同意通过评审。专家组同时指出,江门要进一步发掘侨乡文化特色,凝练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价值地位和突出特色,以申报为契机,加快构建科学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为下一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
江门的文化家底格外厚重。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誉为“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活化石”,现存的1800多座碉楼见证了近代华侨的家国情怀;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16万件侨批当中,江门占了5万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
除世界级遗产外,江门现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7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89处历史建筑、1770处不可移动文物,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9人,在广东省位居前列。此外,广东省超过44%的骑楼集中于江门,其中赤坎古镇3公里长的骑楼群包含600多座百年建筑,是岭南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曾评价道:“从历史底蕴、文化特色到资源禀赋,江门完全具备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近年来,江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总体思路,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全局。通过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持续夯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根基,积极探索具有侨乡特色的活化利用路径,广泛凝聚社会各界保护共识,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侨乡历史文脉得到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