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图书馆:悠久历史 丰富馆藏

来源:江门新闻网  发表时间:2019-08-06 17:43   

台山市图书馆是一座有着249年历史的县级图书馆。馆藏书籍丰富,既有历史、文化、政治、小说、传记等类别,又有乾隆版《二十四史》等珍贵古籍8000多册,还根据台山地方特色设有地方资料、华侨资料,排球资料等专藏。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电子时代,台山市图书馆“人气”十足,阅读在这里蔚然成风。 

249年馆史 8000册古籍

既有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又有高雅大方的现代美感,花园广阔、环境优美而幽静,书卷气息与鸟语花香和谐相融。这,正是台山市图书馆给人的第一感觉。目前所看到的台山市图书馆是由该市旅港乡亲伍舜德先生和黄乾亨、黄乾利昆仲合资捐建,于1987年投入使用。这座占地1507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780平方米的场馆,馆内有外借室、参考阅览室、特藏资料室、儿童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和自修室等,其中最让人自豪的是该馆收藏的多册珍贵古籍。

  在台山市图书馆代表吴伟龙带领下,记者来到三楼特藏资料室,门一打开,扑鼻而来的是淡淡油墨的书籍味。一本本古籍分门别类摆放好。随手拿出一本,抚摸泛黄的纸张,那都是时光的痕迹。看似熟悉又陌生的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的紧凑排版,竖着阅读的不习惯,都让人有种仿如隔世、晦涩难懂之感。

“这是我们台山市图书馆的‘传家宝’,是一代代留传积累下来的馆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价值越能体现出来,都非常珍贵,尤其是五邑地区的典籍,有一些甚至是孤本。”吴伟龙说。

如果了解台山市图书馆的历史,就更能感受到图书馆那历史的厚重。台山市图书馆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县级图书馆之一,它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新宁(现台山市)知县康基田发动全县知识分子和商人捐银1400两,修建了宁阳书院,院内筑有藏书楼。这就是台山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台山市图书馆的前身。其后249年间,该馆先后经历光绪年间规模宏大的重建、海外华侨捐赠“中西有用图书”、日寇的劫掠、解放后侨胞捐建等历史,台山市图书馆一直延续至今。

据介绍,目前台山市图书馆馆藏书籍32万册,其中有《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版《二十四史》等珍贵古籍8000多册,有《白沙子全集》、《陈少白太夫人哀思录》等五邑典籍,其中《开平县志(1932年版)》等为五邑公共藏书孤本。

古籍良好,珍贵异常,但仅仅因此则一直“束之高阁”,未免可惜。台山市图书馆致力于保存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中华民族发展文化史料,如何将馆藏活化,既能展示出场馆丰富的书籍蕴藏,也能供读者去翻阅去感受历史,成为当下图书馆要探讨的出路。“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古籍进行一个梳理,尤其是独特的书籍、地方文化类的,未来将通过扫描等方式将它们数据化,这样既可以供读者查阅、调取,也可以避免古籍受到伤害。另外,还可以将一些有意义、有份量的古书籍挑出来,开辟专门的展览室,供读者参观,让读者真正能一睹这些古籍的风采。” 吴伟龙说。 

日积月累整理万册藏报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体新闻成为了“香饽饽”,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抱着报纸悠闲地享受慢生活。越是快时代,越是怀念那种渐远的慢。

走进台山市图书馆一楼的报刊阅览室,你就能感受到被徜徉在期刊报纸阅读海洋中的那份弥足珍贵。中间12张桌子,48个座位,每张桌子都坐有人,有人拿着报纸埋头其中细细嚼读,有人在期刊前徘徊挑选。81种报纸、267份期刊。紧抓眼球的标题,创意十足的封面,都让人眼花缭乱,举“刊”不定。读者陈伯告诉记者,自己住图书馆附近,经常会过来看报,“现在没有报刊亭这些了,有时想买份报纸看看都难,只能来这里,什么都有。”今年初三毕业的吴同学表示,自己对军事有浓厚的兴趣,特别喜欢读《解放军画报》和《世界军事》等报纸杂志,“只在这里能读到比较权威、新鲜的军事信息,估计全台山这里报纸最多最全了。”

报纸,可以传播资讯,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读报,至今还是不少台山人的一项爱好。深知保护、传承和发扬的责任使命,几十年如一日,一批又一批的台山市图书馆人,用心整理每一份报纸。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每个月初,他们都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上一刊期的报纸折叠整齐,然后进行打孔、拉线、装订、脱酸、去潮、登记、入架等程序。“把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资源小心保存,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作用很大的历史资源。”

由于报纸的不断累积,图书馆还专门在南座二楼开设有意义非凡的藏报室,收藏有报纸约3万册,种类有35种,占地面积有200平方米。常有当地资深教师、学者专门登馆申请查阅资料,翻阅那些价值不凡的老报纸。“你看,这份《粤港信息日报》就主要记载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现在回看这个,还能感受到那个历史时刻的热血澎湃。” 工作人员说。

无论是解放前《大公报》,解放后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粤港信息日报》等国家、省级报纸,以及《广州日报》《江门日报》等地方性报纸,这里都收藏完备。翻阅着这些老报纸,就像用指尖触及时代脉搏的社会浓缩。这些老报纸就像是充满温度的时光机,它有独特思想,透着绅士感,又充满艺术性,同时也是权威性的。它会带你穿越回去那个热血革命的峥嵘年代,一睹英雄人物的雄姿英发,它会带你经历祖国成立的神圣时刻。

“为了让大家更有代入感,我们藏报室工作人员做了不少努力。”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首先,为了增加报纸的使用寿命,他们会对老报纸进行脱酸,修边,补角,编号;其次,因为报纸纸张的特殊性,为了防止氧化,他们对藏报室的密闭性有严格的要求;最后,为了高效规整地保存,他们会按照年或者期刊的规律整理出来,并且编制目录。“读者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提出查报申请,我们就会给他提取出需要的日期资料查找印制。” 

人气十足读书蔚然成风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在这个手机阅读、短阅读充斥的年代,捧上一本书静心阅读成为了一种奢侈。

走进台山市图书馆,除了感叹环境雅静清幽、书籍琳琅满目外,最大的感受是“人”。无论是在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读室还是外借室,那里都极具“人气”。这种“人气”并不是指纷扰、吵杂,人头涌动,而是每一张桌子上都会有人在使用,既保持有一定上座率,又不失宁静。馆内空间和资源是公共的,但每位读者又有自己空间间隔,互不打扰,各自阅读。

在台山市图书馆东座二楼,这里有2间自修室,记者开门进去时,黑压压全是人,座位都坐满了,其中又以学生居多,让记者不得不感叹那蔚然成风的好学风气。

据介绍,台山市图书馆藏书丰富,现有纸质图书32万册,电子图书36万册,历史、文化、政治、小说、传记、专业书籍、杂志等各种类别应有尽有,还根据台山地方特色设有地方资料、华侨资料,排球资料等专藏。除了线下的阅读外,作为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线上阅读,该馆也在同步推进,关注台山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读者就能运用海量期刊、畅销图书等电子资源进行阅读和学习,甚至能听书和听刊。

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台山市图书馆的职责除图书供阅外,还曾开设过免费的“夜半学校”,吸收识字不多的青年学习,并指导乡村图书馆。到了今天,为了以简单、便捷、高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服务,台山市图书馆还分别建设了台东馆、天岭馆、枫情尚城馆和工业新城馆这四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崭新的服务方式让读者更加充分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雨露,营造了“永不打烊”的读书场所,让更多人走进美好的阅读世界。

吴伟龙告诉记者,在看他来,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图书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图书馆在哪里?二是图书馆做什么?三是图书馆有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初心”。

吴伟龙认为,只有真真正正了解群众需要什么,真正满足群众需求,服务好群众、服务好社会,才不会让曾经滋润一代代人灵魂的图书馆在电子时代成为了一栋栋空荡荡的建筑物,才会让它焕发出新时代的精神光辉。

(林立竣 朱磊磊)

 

(责任编辑:司徒俊杰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