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但总体上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需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消费需求呈现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升级趋势,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持续扩大消费,必须把握消费结构升级方向,建立消费需求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有效制度体系,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多重因素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变化,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深刻变化,消费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升级的趋势明显,数字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的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性特征,既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创造新场景、激发新消费活力有关,也与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群体结构变化等密切相关。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壮大。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释放新型消费潜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物联网与汽车、家电、手机、住宅等结合在一起,能够提供多样化、品质化服务的智能终端,促使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居、智慧健康等应用新场景得到广泛推广。智能硬件不断升级、智能服务快速普及和持续迭代,将推动智能化市场以几何级数增长,并以数智化技术赋能提升传统消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力的需求支撑。
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推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总体上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消费需求结构亦将同步升级。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已经逐渐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2023年,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2%,未来该比重将继续上升,文旅、体育、健康休闲等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和满足感的服务消费将受到更多青睐。
不同年龄层次构成的梯度消费格局要求更好匹配和满足多样化需求。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力不同。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银发经济和育幼消费等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化,对绿色、健康、安全消费提出更高要求。“50后”“60后”推动养老、医疗健康等老龄群体消费需求快速增长;“70后”“80后”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休闲娱乐;“90后”普遍开始组建家庭,成为新型消费的主力人群,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家庭服务等需求旺盛;更加年轻的“Z世代”消费者偏好社交、直播等个性化、差异化、体验感和服务感强的消费模式。主力消费群体的更替和偏好改变加速了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只有围绕各个群体的消费需求精准发力,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握升级趋势关系全局和长远利益
消费结构升级变化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流方向,会带来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把握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
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人民群众尚未被满足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尚待激发的潜在需求,应千方百计满足既有需求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扩大内需的后劲和动力。短期来看,更好满足居民家庭多样化品质化需求,是加速释放重点群体消费潜能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实现扩内需、稳增长的目标;中长期来看,可以有效发挥消费牵引作用,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形成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此外,满足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有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和国际循环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消费既是国民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和优化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消费层次、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还要着眼于世界市场需求,以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加速国内外市场消费潜能同步释放,实现互惠共赢。更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需要通过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破除市场流通与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增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不断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长效机制充分释放内需潜力
当前,更好满足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如高质量供给不足、品牌与市场环境吸引力还不够、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仍待加强等,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既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又优化供给结构和水平,充分释放内需潜力。
一是以产业升级提升供给质量,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推动新经济和新市场形态融合发展,加速推进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着力打造顺应消费结构和品质升级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增加优质供给,创新消费场景,引导生产企业主动延伸价值链,由制造和销售产品、售后维修等低附加值环节向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加强供给和消费衔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数字消费,大力发展服务消费。顺应升级趋势,规范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充分挖掘和释放养老、育幼、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的市场潜能。
二是持续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只有稳定收入预期,消费才有内生动力。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购买力。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和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信用监管体系和提升监管能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新型消费的金融支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以品牌、标准、质量为引领和支撑,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强调质量优先,持续巩固和增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建设质量强国和品牌中国的成效,着力推动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和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品牌创新为引领,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强化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线上线下密切配合、兼顾安全与质量的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同时,瞄准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增强消费品质化升级的内在潜力。
四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效应。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动力。在推动“中国智造”更好服务于全球消费者的同时,也大力支持国外投资者和企业来华投资兴业,通过国内国际产业链融合创新,提供更多高端优质产品。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继续办好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吸引更多海外优质品牌和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增强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效应。(郭丽岩,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