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逻辑

来源:南方网  发表时间:2024-09-13 16:59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消费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催生,以“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二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在本质上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新技术通过新产业,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性、高效性和高效能、跨界融合性、全球化开放性、可持续性、广覆盖性和兼容性这六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具体表现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强调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开放性的态度,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够广泛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四次消费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四次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的演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一)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1978-1990年):以求温饱为基本的居民消费

  人均GDP150-300美元,从“食”到“轻”。此时,粮食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这一转变对我国轻工、纺织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强烈的拉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带动了第一轮经济增长。

  (二)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1990-2000年):以求发展为动机的居民消费

  人均GDP300-1000美元,从“老三件”到“新三件”。当时,“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和“新三件”(冰箱、彩电、洗衣机)分别是温饱和小康时期的标志性消费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后期,家用电器消费快速增加,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大容量冰箱、空调器、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这一转变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动了第二轮经济增长。

  (三)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2000-2012年):以求发展为动机的居民消费

  人均GDP1000-8000美元,从“生存”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尤其是与IT产业、汽车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联系的消费增长最为迅速。

  (四)第四次消费结构升级(2012-至今):以求享受为引领的居民消费

  2017年,我国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已经达到国际标准的中高等收入水平。此阶段,我国正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从众型、排浪式消费模式逐渐减少,主要表现为住房、汽车及通信信息产品等消费支出占比的提高。居民消费趋势表现为:更加注重技术革新推动的视觉品质与营养价值提升。

  三、消费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当需求侧不断产生高水平需求时,就能促进形成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发挥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阻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典型表现是消费率偏低、供需空间错配、结构失衡等。构建以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双循环新格局,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提质扩容,培育和壮大新型消费,直接驱动了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消费升级为产品供给提供了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投入和发展,进而实现需求与供给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从国内来看,应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以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侧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国际来看,要推进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唯有掌握新质生产力。

  以消费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释放品质消费需求,扩大优质供给,加快形成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消费新增长点;挖掘情绪消费、夜间消费等消费新亮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存量消费品更新,进一步释放需求潜能,形成新消费新业态创新发展的规模效应。

  二是要调整财政支持结构,增加家庭福利。加大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核心技术攻关、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养老、教育、医疗、住房、托育服务等关系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社会保障力度;增加居民收入,解决我国居民消费中存在的不敢消费和不愿消费问题。

  三是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创新转化,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以品牌建设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推动消费升级与新质生产力的匹配发展。

  四、消费升级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充分发挥消费的牵引带动作用,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按照马克思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只有当这四个环节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持续协同升级,社会再生产循环才能畅通运转,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消费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在供给创造需求和需求引导生产的互动过程中,居民消费升级通过需求基础、应用空间、市场动力、人才支撑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就应用空间而言,新质生产力不断改善技术水平和提升用户体验,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更新式迭代发展。就市场动力而言,消费升级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空间,对企业研发投入起到“投入有回报”的稳定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大的试错空间、更小的研发风险和更强的发展动力。就人才支撑而言,消费升级通过教育、医疗、培训等人力资本积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刘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