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11-11 07:26   

    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联系的纽带,应与新质生产力质态发展相统一,与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发展优势相一致。首先,高校应瞄准未来产业和国家长远需要,支持新兴产业建设,培养与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质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以深化“三教”改革为发力点,创建新质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纵深推进‘科技引领’‘人才倍增’工程,推动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实现跨越提升”,“要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创新平台”。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在战略层面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职业教育如何借“新”突破,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命题、新使命。

    一要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契机,协同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界力量,形成合力育人的新质合作机制。

    教育部办公厅在2023年4月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拟在2025年前建设约150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下沉,辐射地方、支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质生产力集聚优质创新要素高效运行的属性相契合。首先,地方政府应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实施差异化管理,避免无序竞争,深化职普、产教、科教融合,引导高校聚焦基础理论、原始创新和“卡脖子”技术难题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科研全链条贯通,促进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其次,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确保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三,发扬侨都特色,引导和规范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和匹配“一带一路”倡议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围绕智能科技、新能源、先进制造、汽车工业等重点领域,不断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并借鉴国际化的课程标准及质量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等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拓展对外开放与交流。

    二要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同体建设为载体,打造共享共赢的新质平台。

    高职院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质生产力挑战,一是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构建新型教育生态,有效整合产业、科技、教育资源,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人才培养周期及培养内容前移,提前向学生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和实践技能,精心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打造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质平台。二是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将课堂“搬进”实训厂房,改变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式学习、产教融合等多元化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要以地方产业布局为导向,开设新质专业,培养新质人才。

    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联系的纽带,应与新质生产力质态发展相统一,与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发展优势相一致。首先,高校应瞄准未来产业和国家长远需要,支持新兴产业建设,培养与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质人才。高职院校学科布局应重点考虑省域发展需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布局学科专业,提高新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在此过程中,应着力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战略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以深化“三教”改革为发力点,创建新质课程体系。鉴于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行业产业的新业态、新特点重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要对接技术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诚信守法的职业素养。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技术革新、改良和应用能力或创意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要聚焦新时代职教师资新要求,培养新质教师教学团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面对全球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与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以适应教育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社会挑战的复杂性。第一,高职教师队伍应立足行业需求,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挖掘行业发展痛点难点,聚焦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成为疑难杂症的解决者。第二,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角色需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创新的指导者。积极打造复合型科教创新团队。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复合型科教创新团队,培育以企业工程师、产业教授和学校社会服务型教授为核心的科教团队带头人;创新教师企业实践机制,骨干教师要通过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第三,应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分类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体现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王磊,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