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制度成果,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及其规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持续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日臻完善,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制度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日臻完善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层面。
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等,使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始终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和保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监督制度;完善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使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加成熟。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牢牢守住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文化制度更加成熟。通过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的科学化、结构的合理化、方式的精细化、过程的民主化,使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更加成熟。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更加完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按要素分配机制、再分配调节机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步推进高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基础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备。
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关于法律法治、行政管理、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生态文明、“一国两制”、对外事务、党和国家监督等方面的主体性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积极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强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建设,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追责、补偿等制度机制,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健全对外工作各项体制机制,构建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更加定型。
二、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多种多样,突出表现在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集中统一等三个方面。
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10多年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对改革整体布局、重大问题、关键领域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探索,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充分彰显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
人民至上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人民至上的优势,体现为人民参与制度建设、人民享受制度服务、人民评价制度成效等。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通过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全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推进民生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各项具体的制度体制机制贴近和服务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人民评价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实践成效,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的制度优势。
集中统一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统一的优势,体现为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思想认识的统一,也需要资源力量的集中。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党通过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宣传和理论阐释,使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廓清思想迷雾、消除思想障碍;通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一领域到多个领域的纵横交织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确保各方资源和各方力量有效整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汇聚起强大合力,充分彰显集中统一的制度优势。
三、制度权威不断提高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权威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制度意识、制度执行、制度效能三个方面。
通过牢固树立制度意识提升制度权威。制度要在全社会发挥作用,首先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敬畏和尊崇制度的意识,维护制度的神圣性与权威性。牢固树立制度意识,既要抓全党,又要抓“关键少数”。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党通过开展经常性、集中性的主题教育,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努力在全党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信仰制度、敬畏制度、服从制度、维护制度的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制度意识。通过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出台《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提升了制度权威。
通过强化制度执行监督提升制度权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规矩不遵循、有制度不执行,再完美无缺的制度规定也形同虚设,毫无权威可言。制度执行必然要有相应的监督,以确保其不变形、不打折扣。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党致力于建立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充实和规范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等制度手段,尤其是不断推动党内监督法规和国家监督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制度执行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制度执行不力作出惩戒性规定,以制度规范监督制度执行,有力提升了制度权威。
通过优化制度治理效能提升制度权威。制度权威要落实到制度治理效能上。制度无效或失效,容易降低和消解人们对制度的信服和认同,导致制度权威性降低。优化制度治理效能,一方面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直面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制度体制机制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党致力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特别是在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化解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在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除制度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使制度更能直面和解决实际治理难题,推进制度治理现代化,提升了制度权威。
四、制度建设经验不断丰富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启迪。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问题是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加强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紧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上了重要日程,把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守正意味着制度不论如何建设、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创新意味着用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制度建设、制度改革,即不断向前推进,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确定了要改就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下去,决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既要坚决避免犯根本性、颠覆性错误,又要勇于自我革命、勇于创新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制度建设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重视基层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基层民主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基层民主新形式,如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论坛、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等。基层探索反映到顶层设计上,成为顶层设计的一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在顶层设计中做好系统整体的制度建设规划,鼓励制度建设的基层探索和创新,并及时吸纳其中较为成熟的探索和创新成果。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制度建设既需要破,即破除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更需要立,即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两者的辩证统一深刻体现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破立并举要求实现制度建设在破和立上的动态平衡,确保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先立后破则是从制度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时序上以立为先、破在立后,确保先立和后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明确好什么该立、什么不该立、什么该破、什么不该破,把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把握好破和立的时机和节奏,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实现党中央确定的改革目标。(作者:陈金龙、吴智楠,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