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门高新区跃升为驱动经济稳定增长“主引擎”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3-21 07:28   

    把江门高新区这一“创新引擎”跃升为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江门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建议从三方面着力推动:一是探索“经开区+高新区”协同联动路径,跳出内卷“旋涡”。二是多渠道加强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供给,突破用地“困局”。三是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孵化器,孕育经济“爆点”。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加快推动江门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

    当下,新质生产力已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科技引领”的创新消费品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显示出新型投资、新型消费的“新蓝海”潜力、空间巨大。

    高新区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是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广东14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大湾区九市+粤东西北”的“9+2+2+1”矩阵,串珠成链、优势互补,与32家省级高新区以仅占全省1%的面积“挑大梁”,贡献了全省约1/5的GDP、1/4的出口总额、1/3的外资利用额。其中,江门高新区地处大湾区“江海门户”优越地理位置,拥有立体化交通网络、产业集聚与政策叠加优势、完善的城市配套与创新生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江门全市1/4,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即将建成,是江门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推动“江门制造”迈向“江门智造”的中流砥柱。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以及深江铁路快速推进,江门高新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正逐步成为珠江西岸的新兴增长极。

    产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土地、资金紧缺是全国许多高新区所面临的发展瓶颈。江门高新区虽较江门各县(市、区)面积小、人口少,但R&D占比最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亩产GDP、产业集聚度、外来人口比重较高,展现出“小细胞”突破发展瓶颈所蕴含的经济动能。我们要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把江门高新区这一“创新引擎”跃升为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江门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推动。

    一是探索“经开区+高新区”协同联动路径,跳出内卷“旋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内卷”的根源在于创新滞后,发展赛道不多。“一拥而上—一哄而散—一地鸡毛”的“同质化困局”已在多地上演。“挖墙脚”式招商背后是各地在“存量时代”下为寻求经济增长所不得已而为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指标权重较高,说明“破内卷”需要高新区“挑大梁”,也提醒各高新区之间首要避免“内卷”。近年成立的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等通过搭平台、促合作,有效加强高新区之间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促进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同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江门身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员,可复制“经开区+高新区”路径。因为,经开区与高新区的定位存在差异,经开区侧重于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提高经济总量;高新区侧重于孵化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创优化产业结构。“北上广”“苏锡常”等地同时设有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能够实现政策叠加效应。江门高新区可参考福建龙岩高新区(经开区)整合路径,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并向上争取国家和省支持,与全省高新区、经开区和港澳科技园区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新区(经开区)联盟,助力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促进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共同发展。

    二是多渠道加强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供给,突破用地“困局”。江门高新区产业结构较优,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与大湾区GDP大致相当城市的高新区相比较,亩均GDP仅略低于惠州仲恺高新区,高于中山火炬高新区、肇庆高新区和珠海高新区,表现不俗。如今,江门以较低地价和较优区位优势,有望迎来更多深圳企业落户。江门高新区土地资源紧张,如何向“有限”资源要“无限”发展,需要高标准的集约高效发展模式。例如,可深化“村改居”工作,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耕地和种植用地占全区面积17.7%,但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仅2.44%,许多“工业村”的非农产业占主导地位,农产品收入不再成为主要经济支柱,完全具备城市化基本特征,要力争把“工业村”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既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也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又如,抓紧“工业上楼”,近年来,深圳、上海、杭州、苏州、成都、武汉、珠海、佛山、东莞、中山、青岛、天津等沿海经济带及内陆核心城市,纷纷聚焦土地集约化、产业高端化和空间定制化,陆续出台“工业上楼”专项政策,建议市级层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工业上楼”,侧重聚焦江门高新区“1+3+2”产业生态圈,细分赛道产业发展导向,通过“垂直工厂”全面提升项目容积率“宜高则高”,逐渐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布局从“分散”向“集群”转变、空间保障从“供地”向“供楼”转变。

    三是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孵化器,孕育经济“爆点”。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江门高新区传统产业基础扎实,“1+3+2”战略性产业集群通过核心产业的纵深发展、新兴产业的横向拓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了技术、产业链和政策的多维度支撑。例如,安全应急产业未来可开发智能监测设备、无人机救援系统、应急储能装置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可拓展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装等高附加值环节,并结合前沿新材料产业的研发能力,探索Micro LED、柔性显示等下一代显示技术产业化;智能家电产业未来可推动家电产品与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深度融合,打造全屋智能生态系统;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未来可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开发可穿戴医疗设备、远程诊疗系统,构建“预防—诊断—治疗”全链条健康服务体系。然而,由于未来产业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企业基于营利性考量,也难以承受研发的长期成本和风险,不愿投入过多资源进行研发。江门高新区需要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融合技术资源、资本支持、政策引导和生态协同,连接不同领域拥有技术、资本的创业者和企业,形成“专业化服务+耐心资本+开放生态”闭环,高频解答市场最具有价值的创新问题,更高效、更广泛地参与和促进产业发展,成为今后江门发展的重要创新节点。

    (蔡俊彬,江门市社科联学术规划部部长)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