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体验高新技术。
在江门这座“院士之乡”,一场关于科学教育的变革正悄然发生。近年来,市科协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创新打造“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积极构建青少年科学教育“立交桥”。从国家级科普基地的研学实践,到与院士专家的“大手拉小手”,再到科技赛事的激烈角逐,我市青少年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近3年来,我市青少年在省级以上科技赛事中获奖824项,连续两年在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中参赛人数位居第一,交出一份亮眼的“科创答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全域联动
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科普教育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市科协负责人介绍,江门通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科学教育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作为“院士之乡”,江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推出30期“院士故事”专版,用梁思礼、陈国达等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激励青少年。同时,市科协与市教育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将科普学分制纳入教育体系,推动科学教育与学校课程深度融合。
在科普阵地建设上,江门已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54个、市级158个,涵盖核电、中医药、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台山核电科普基地连续10年开展“好邻居”专项活动,通过模拟核电站运行、核应急演练等互动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清洁能源的魅力。该项目还获评中国科协“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项目。
日前,在开平大沙镇中心小学,学生们通过科普大篷车的VR设备体验太空漫步,用3D打印机制作创意模型,科学课从“黑板说教”变为“指尖实践”。为缩小城乡科学教育差距,市科协将“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开进偏远山区,巡展覆盖全市80%以上学校。
多维路径
搭建科学教育“立交桥”
科学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市科协通过“基地研学+专家引领+赛事孵化”的多维路径,为青少年打开科学之门。
全市精选56个科普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学生们可以在新会陈皮村了解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在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体验中药炮制,在轨道交通科普基地探秘高铁制造。去年,“江门科普地图”正式上线,整合全市科普资源,实现“一键导航、线上预约”。
同时,市科协还组建了由160余名科普专家组成的讲师团,连续12年邀请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讲座739场,惠及115万人次。推动构建科学副校长制度,让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走进校园,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五邑大学教授李华担任科学副校长后,为蓬江区实验小学设计了“智能垃圾分类”课程,学生们通过编程控制机械臂分拣垃圾,该项目还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在赛事孵化方面,我市每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赛事,构建起校、县、市三级选拔体系。在第38届江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50多所学校近万名学生参赛,197项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态环保等领域。
未来展望
让每个孩子接触科学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科学、爱上科学。”市科协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科协将聚焦三大方向开展工作。
一是深化人才支撑,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顾问专家库”,完善科学副校长激励机制,推动高校教师、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推动学校建设科创实验室,构建“理论学习+动手实践+项目孵化”全链条体系。三是拓展科普资源,开发“江门科普云平台”,整合3000余件科普展品、200余节精品课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从院士故事的浸润,到科创实验室的探索,江门正为青少年搭建起一座通向科学未来的桥梁。在这里,科学不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可以触摸的星辰大海。市科协将继续深化“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让更多青少年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