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心实验室科研骨干刘金满:
用中医药智慧点亮脑病治疗新希望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26 07:32   

刘金满深耕中医脑病研究领域。

刘金满深耕中医脑病研究领域。

    深夜的实验室里,指尖在精密仪器上反复调试,时不时低头记录和搜索资料,这样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这是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心实验室科研骨干刘金满科研日常的缩影。作为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他深耕中医脑病研究领域,致力探索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药治疗等科研难题,深入研究并产出多篇高影响因子SCI论文、探索脑病治疗新路径;同时,积极推动医院多学科科研平台的搭建、悉心培育科研人才,用实际行动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增添动力,诠释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学医救人”

    踏上医学科研之路

    刘金满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儿时在乡村小诊所里,目睹医生用草药治病救人的场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了“学医救人”的种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它走向世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在求学路上不断奋进。大学时选择了中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毅然转入中医内科学脑病领域深造。

    从重庆医科大学的中医学学士,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学硕士、博士,刘金满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期间,他被派往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联合培养,从事天然蛋白分离纯化及结构功能研究。那段日子里,实验楼的凌晨总是灯火通明,他独自操作着精密仪器,困了就在桌边打盹,醒来便继续记录数据。连续5个月日夜泡在实验室,只为人工重组一种极微量的天然蛋白活性成分。最终,他成功重组制备了蝎毒中一种新型镇痛多肽,并在动物模型上验证了其活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迈出了他科研生涯中坚实的一步。

    创新引领

    攻克中医药科研难题

    科研创新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刘金满对此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他将目光聚焦于全球医学难题——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围绕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补肾益智方的抗AD治疗机制,他亲自承担了从动物建模、干预到行为学测试和分子机制分析的几乎全部核心实验。

    为系统验证补肾益智方的疗效,需连续20多天进行APP/PS1小鼠认知行为测试。样本量大、操作要求高,团队成员普遍出现极度疲劳。刘金满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的测试工作,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我知道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每一个数据都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再苦再累也值得。”刘金满回忆道。

    凭借这份坚持,他成功阐释了补肾益智方中五味子酯乙与蛇床子素联合干预内质网应激及神经元凋亡的协同机制,该发现为中药复方科学配伍抗AD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实验支撑。不仅如此,在研究活性成分能否穿越血脑屏障、实现中枢调控作用时,又遇到了更艰难的挑战。液质联用检测设备因年久失修频繁故障,检测工作几乎陷入停滞。面对困难,他没有等待外援,而是与课题指导老师梁勇一起,白天检修、夜晚校准,日夜泡在实验室反复拆装、调试,经历上百次失败后,终于让设备重新运转。当仪器稳定运行、数据跃然屏幕之上时,刘金满微笑着低头轻叹,眼底藏着一夜未眠的坚持与不言而喻的感动。

    近年来,刘金满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学术成果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其研究表明,补肾益智方治疗AD的协同机制可能源于所发现的相关活性成分协同调控内质网应激及神经元凋亡,进而改善AD相关病理;研究结果精确阐明了活性成分间相互促进生物利用度的分子机制,为中药配伍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证据,拓展了补肾益智方及其有效活性成分协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方向。

    协同育人

    助力中医药科研发展

    科研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协同共进的事业。作为该院中心实验室科研骨干,刘金满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成员共同攻关,积极促进多学科交叉合作。他倡导搭建中医药与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药代动力学等领域融合的平台,并联合多家高校、医院及研究机构开展课题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中心实验室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连续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逐步成为粤西地区中医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悉心育人方面,刘金满同样不遗余力。“传道授业解惑是我现在肩负的又一份责任。”他注重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已指导10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位课题,指导学生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2名毕业生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设计、数据分析与论文写作,着力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刘金满以勤勉踏实的科学精神,在中医脑病研究领域持续精耕细作,在中药复方现代化、脑病防治新策略等方向上开展了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为侨都江门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队伍中的一位积极践行者,并以其不懈努力,持续在该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