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伟斌:侨乡抗战精神是思政育人的“活教材”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9-12 11:41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伟斌

抗战期间,江门以“本土抗争+华侨支援”的独特模式开展抗战,这种独特模式所蕴含的侨乡抗战精神是新时代高职思政育人的“活教材”。

深挖江门侨乡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筑牢高职思政育人的精神根基。江门侨乡抗战精神内涵丰富,体现为“家国同频、舍身报国”的赤子情怀。抗战期间,江门五邑地区超过10万华侨捐款捐物,许多华侨青年回国投身抗日队伍,用生命践行誓言。同时,它还蕴含“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集体力量,江门本地民众与华侨群体紧密联动,形成抗日合力。此外,“不畏艰险、坚韧抗争”的奋斗意志也是其重要内涵,江门人民面对日军侵略从未屈服,利用碉楼等地理优势进行游击作战,坚定抗争信念。

结合高职教育特色,要搭建侨乡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一是将侨乡抗战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如在思政课程中结合“华侨捐赠步枪支援粤中抗日”等本地案例,邀请本地抗战历史研究者、侨属代表走进课堂。二是依托专业实践活动,如组织艺术专业学生参与碉楼抗战遗址保护、传播与策划专业学生搜集抗战故事、工科专业学生参观抗战时期工业遗址。三是利用校园文化载体,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营造育人氛围,举办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等。

聚焦时代价值转化,引导高职学生将侨乡抗战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要培育学生的“专业报国”意识,让学生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如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可树立攻克技术难题的目标。还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组织学生参与侨乡建设与社会服务,如参与华侨文化保护志愿活动、开展抗战历史宣讲等。建立育人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表现纳入思政实践课程考核。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罗志坚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宁园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