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董小荣
抗战期间,五邑籍侨胞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担当精神,构筑起一条跨洋支援的“生命线”。侨汇是支援抗战的重要经济支柱,其中江门侨汇占全国侨汇总额的20%以上,有力支撑了后方民生与抗战物资采购。面对封锁,侨汇借助“美洲—东南亚—广西/云南—广东五邑”的曲折路线持续汇入,其背后是广大华侨“身居海外、心向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跨越重洋,组织动员亦不曾停歇。1937年8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等团体相继成立,统一协调捐款、宣传抗战并组织侨胞回国参战。他们通过戏剧、街头演讲、侨报发声等多种形式,唤醒侨胞爱国意识,争取国际社会同情与支持,展现出“团结一心、不分彼此”的大局观念和“以笔为枪、以声为援”的智慧与勇气。
更有众多华侨青年毅然回国,喋血山河。飞虎队中有许多五邑籍侨胞,众多华侨青年组成“回乡服务团”投身游击作战与医疗救护……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
五邑籍侨胞的抗战精神凝聚为三大内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毁家纾难、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这些精神跨越时空,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罗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