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为乡村全面振兴绘制宏伟蓝图,“文旅体+数字化”融合发展模式,与文件要求高度契合,在江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江门在“文旅体+数字化”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江门应充分发挥这一模式优势,以数字化为纽带,推动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支撑。
“文旅体+数字化”融合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创新驱动力量,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激发乡村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它如同一把多棱钥匙,精准对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关于产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开启乡村振兴新局。江门积极探索这一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驱动江门文旅体产业发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着重强调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文旅体+数字化”融合模式,恰似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从多维度为江门文旅体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体育产业维度方面,数字化技术深度介入赛事组织与运营,为江门体育经济发展赋能。以2024年江门市马拉松赛事为例,通过数字化平台,赛事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2万多名国内外马拉松爱好者报名参与,扩大了赛事影响力。此外,比赛现场,智能设备也能实时监测参赛选手运动数据,更好地保障选手安全,优化了赛事服务。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在塑造特色赛事品牌、吸引体育爱好者、推动江门体育产业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旅产业方面,数字化技术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江门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深厚文化底蕴,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被更多人熟知。借助这些技术,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领略江门乡村美景与文化魅力,进而激发其到实地旅游的兴趣。例如,“开平碉楼与村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江门碉楼的建筑特色、历史故事等以3D形式呈现,让游客未到实地便能感受其独特魅力。此外,乡村旅游景点引入智能导览系统,也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路线规划,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而数字化营销手段,如社交媒体推广、短视频宣传等,也能提高江门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江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体产业融合,可以衍生出众多新业态。数字化技术能为这些新业态搭建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线上平台整合体育赛事、旅游景点、住宿餐饮等信息,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便于游客规划行程;线下活动中,数字化设备可以记录游客运动轨迹、旅游足迹,让游客留下独特回忆,也为后续精准营销提供数据依据。
助力江门乡村生态保护与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生态保护与发展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出明确要求,“文旅体+数字化”融合模式,能为江门乡村生态保护与发展开辟新思路。
数字化技术可以助力江门乡村生态监测与管理:比如,通过在乡村各处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收集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墒情等生态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一旦生态指标出现异常情况,系统便会立即触发预警机制,这样就可以将潜在的生态破坏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再比如,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定期监测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情况,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文旅体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江门乡村可以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发展文旅体项目。但项目开发过程中,需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保护意识与措施。比如,建设徒步、骑行路线时,要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开发露营地时,要采用环保材料,做好垃圾处理与污水排放,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只有如此,游客参加文旅体活动时,不仅能够享受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还能深切感受到江门乡村生态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数字化平台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关注乡村生态旅游。可通过匠心打造的生态主题短视频、生动的乡村自然风光直播,引导更多人领略江门乡村的生态之美,点燃他们走进乡村、守护绿水青山的热情之火。
促进江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意义深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文旅体+数字化”融合模式,可为江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开辟新路径。
数字化技术为江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利用三维重建、数字建模等技术,能对江门乡村古建筑、古文物等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永久保存珍贵文化遗产信息。即使实物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受损,也可通过数字化资料进行修复与重建。针对江门乡村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视频记录、音频采集等方式,可完整保留其原始形态与文化内涵,为后续传承与研究提供翔实资料。
文旅体活动成为江门乡村文化传承载体。江门乡村举办的传统体育赛事,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不仅是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赛事组织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向参与者及观众详细阐述赛事的起源、发展历程,并广泛传播江门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游客在参与江门乡村旅游过程中,体验乡村传统手工艺制作、品尝特色美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内涵。这些体育文旅活动,让江门乡村文化在互动体验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数字化创新江门乡村文化传播方式。比如,可以通过打造数字文化博物馆,将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数字化展示,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更多人随时随地了解江门乡村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举办江门乡村文化主题的互动活动,吸引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江门乡村文化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
推动江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重要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出具体要求,“文旅体+数字化”融合模式,为江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工具与新方法。
数字化提升江门乡村治理效率。构建江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整合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实现信息公开透明,方便村民监督。村民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参与村务决策、反映问题诉求,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与便利性。同时,平台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村民诉求、乡村事务进行分析研判,为江门乡村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治理精准度与效率。事实上,江门已在这方面开展诸多实践,如鹤山市沙坪街道仓边村引进“粤治美”小程序,通过数字平台,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具体行动变为可量化的积分,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文旅体产业发展也能促进江门乡村治理多元化。随着文旅体产业在江门乡村发展,吸引众多外来游客与投资,带来新思想、新技术。江门乡村治理主体不再局限于村委会,企业、社会组织、游客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企业参与江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社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游客反馈旅游体验、提出建议,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
数字化加强江门乡村与外界沟通联系。通过互联网,江门乡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紧密相连。江门乡村及时了解外界政策法规、市场动态、先进技术等信息,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外界也通过数字化平台,深入了解江门乡村发展需求,为乡村提供支持与帮助。这种沟通联系,拓宽江门乡村治理视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周鸿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