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飞麒在细心检查控制系统。
在广东科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搭载JT810数控系统的机床正以纳米级精度切割工件,金属碎屑随高速旋转的刀具簌簌落下,该公司主任工程师赵飞麒俯身仔细观察切削纹路。“机床加工的精度,就是我们科技报国的刻度。”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其15年来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生动注脚。作为土生土长的江门人,赵飞麒从贵州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后,于2010年回到家乡,投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从打破国外垄断的高速焊线机控制系统,到装机超3000台的国产高端数控系统,他用18项授权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项,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接下重担 打破垄断
2010年的中国半导体封装设备市场,核心控制系统被国外巨头牢牢掌控。刚加入广东科杰的赵飞麒,直面技术壁垒与国内空白的双重困境,牵头开启高速焊线机控制系统的研发征程。“那时连参考资料都难找,只能靠自己一点点试。”他回忆道。
6年攻坚期里,赵飞麒带领团队泡在实验室,创新性提出双缓冲线弧规划焊接技术方案。通过优化线弧路径、改良电火花成球算法,最终将焊接速度提升至20线/秒,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其主导的Sprit-TO机型控制系统采用双摆篮技术,让激光二极管焊接实现不间断作业,生产效率直接提高40%,成功撕开进口设备的垄断防线。相关项目接连斩获2017年江门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荣誉。
2017年,公司战略转向机床数控系统领域。“国内数控系统80%以上依赖进口,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高端产品。”赵飞麒再次接下重担。历时数年研发的JT810数控系统,集成高速高精算法、自适应摩擦力补偿等多项核心技术,实现纳米级加工精度。这一系统通过齿槽转速补偿技术,成功把电机齿槽转矩波动控制降至0.03%以下,使高精密伺服电机实现国产化,成本降低30%;自适应摩擦力补偿技术则让机床反向跟踪精度提升30%以上。
2019年,在某MiniLED面板加工厂,面对进口设备98%的成品率“天花板”,赵飞麒带着3名工程师在布满切削粉尘的车间支起临时研发台。前20天的试验记录全是失败,光学检测仪上±5μm的误差数字如芒在背。“问题出在速度衔接盲区!”之后便是不眠不休的理论推导和百次极限测试,赵飞麒团队逐帧对比进口系统录像,最终用“探针校正法”将精度锁定在±0.003mm。“这是用中国工程师的血汗浇筑的精度里程碑。”客户的感慨成为最好的注脚。
如今,JT810数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精密模具、玻璃加工等领域,装机超3000台,为企业节省采购成本超3亿元,推动数控机床产业国产化迈出坚实一步。该系统还助力相关项目拿下2022年江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育人先锋” 扎根一线
“技术突破不是终点,产业振兴需要梯队力量。”在赵飞麒看来,科技工作者既要攻坚核心技术,更要培育后继人才。他积极推动广东科杰与五邑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工作站,将企业研发一线变成高校实践课堂,打造从理论到实操的完整培养链条。
在企业内部,他主导构建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针对电器装配、数控调试等关键岗位,他制订涵盖理论考核、项目实操、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打破传统职称评审的学历限制,把一线工人的工艺创新、故障诊断能力纳入核心考核指标。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名企业骨干通过这套体系获得“技工”“技师”等职业资格,形成技能与薪酬挂钩、贡献与发展绑定的良性机制。
15年来,赵飞麒始终扎根一线,用“客户至上”的理念践行工匠精神。针对电极加工、鞋模制造等不同行业需求,他带队开发专属工艺包,通过参数优化让客户加工效率提升20%至50%,JT810数控系统客户复购率超80%。为解决突发技术问题,他曾连续出差三个月,也曾在车间通宵调试设备,工作服上的切削液痕迹成为印记。
“江门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我们更要扛起责任。”赵飞麒的话语里满是坚定。从高速焊线机到高端数控系统,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从技术攻坚到人才培育,这位侨都科技工作者用15年深耕证明:真正的创新,既要仰望星空突破技术极限,更要脚踏实地扎根产业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