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美食汇聚市区 乡土“风味”渐成城市“名片”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06 07:32   

    清晨的江门市区,新会古井的荔枝木烟夹杂着恩平山间的鲜蔬气息,与台山稻田的米香在街巷间交融。曾几何时,要品正宗的烧鹅需远赴新会古井,想尝地道恩平菜得奔波至侨乡腹地,而台山黄鳝饭更是藏于乡镇市集。如今,恒益西湖楼的烧鹅表皮泛着琥珀光,名远恩平菜馆的芋苗煲飘出独特清香,五邑农家煲仔饭的瓦锅滋滋作响——这些源自五邑县区的特色美食,正以鲜活的姿态扎根市区,成为城市味觉的符号。

    从家族手艺到产业化运营,从地域小吃到连锁品牌,江门市区兴起的多家五邑地区特色美食餐厅用不同的路径,书写着五邑美食“走出乡土、融入市区”的生动故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百年烧鹅的市区“突围战”

    正午时分的恒益西湖楼里,刚出炉的烧鹅被师傅利落地斩成块,油光顺着瓷盘边缘轻轻流淌。“来我们店吃饭喝茶的客人大多奔的就是这里的烧鹅。”恒益西湖楼经理岳小锋的话语里藏着自信,话音未落,又有服务员端着烧鹅走向大堂,每桌的餐盘里几乎都少不了这道招牌菜。家住附近的市民陈姨放下筷子,指着刚上桌的烧鹅说:“以前去古井吃烧鹅只能等周末,现在下楼走十分钟就能吃到,还是一样的香。”

刚出炉的烧鹅香飘四溢。

刚出炉的烧鹅香飘四溢。

    这家藏身市区的餐厅,承载着新会古井烧鹅700余年的历史——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崖门海战之后,随宋军南下的宫廷御厨将烧鹅手艺留在古井镇,历经数十代传承,1913年,吕氏家族创立“恒益烧鹅”,让这门手艺开始出现了品牌。改革开放初期,古井人带着烧鹅手艺走进江门市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门市区大部分的烧腊档口都由古井人经营,但大多是街边小摊,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单独开烧腊店,顾客买了就走,留不住人;融入茶楼,能让大家坐下来慢慢吃,还能搭配其他菜品,体验更完整。”岳小锋说,于是2016年,恒益烧鹅团队看中西湖楼的地理位置——紧邻老城区,周边居民多,且茶楼本身已有数十年经营历史,有稳定的客源基础。盘下店铺后,团队保留了茶楼的传统格局,并将“恒益烧鹅”定为核心招牌,甚至重新设计了菜单。

    为了保证市区门店的烧鹅和古井总部味道一致,恒益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标准化体系。“鹅必须是50—60天的乌鬃鹅,这种鹅肉质紧实不柴。”岳小锋带着记者走进后厨,指着刚送来的鹅说,“腌制环节更是讲究,由吕家第三代传人吕日新师傅统一调配秘制酱料,打成粉包后分发到各门店,每个粉包对应多少只鹅,都是固定的,师傅只需要按比例腌制,保证每只鹅的味道都一样。”

    烤制时用的荔枝木,也需从新会本地采购,且要风干一年以上。“新鲜荔枝木水分多,烤出来的鹅会有涩味;风干一年后,木柴的果香更浓郁,烤的时候烟少,鹅皮才会脆。”岳小锋说。

    这种“总部标准化+分店市场化”的模式,让恒益西湖楼很快站稳了脚跟。如今,餐厅高峰时一天就能卖出三四十只烧鹅。除了周边居民,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甚至有海外侨胞返乡时必来打卡。2021年,恒益烧鹅入选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还通过电商渠道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恒益西湖楼就像一扇窗口,让市区食客随时能吃到非遗味道,也让海外侨胞通过这只烧鹅,想起家乡的味道。”岳小锋说。

    来自恩平的食材“保鲜记”

    早上7点半,位于蓬江区群星大道的名远恩平菜馆后门,老板林健鸿正蹲在地上检查刚到的食材——豆角叶只留顶端五节,芋苗要带着紫色的芽,阉鸡的脚胫要细而有弹性。“这些都是凌晨从恩平运过来的,农户4点摘菜,5点装车,6点半到市区,保证早上开门就能用最新鲜的食材。”林健鸿拿起一把豆角叶,用手搓了搓,翠绿的叶子上渗出汁液,清香瞬间弥漫开来。这家开在江门市区老街巷里的恩平菜馆,凭着对食材的极致追求,让侨乡味道有了忠实追随者。

午饭时间,名远恩平菜馆座无虚席。

午饭时间,名远恩平菜馆座无虚席。

    2016年,原本在江华二路开濑粉店的林健鸿,决定转型做恩平特色菜,“当时市区做恩平菜的店很少,很多人想吃恩平菜得去恩平,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但最大的难题是食材——恩平菜讲究‘鲜’,现摘现做才好吃,运到市区很容易失味。”

    为了解决“保鲜”问题,林健鸿专门开车跑遍了恩平的各个镇街,最后和5户农户达成合作:每天凌晨,农户按订单采摘蔬菜、宰杀家禽,然后他亲自开车去拉,“单程80多公里,来回要两个多小时,油费、过路费都是成本,但这样能保证食材新鲜,值!”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批量采购的豆角叶每公斤6元,从农户手里直接买每公斤要10元,贵了六成;阉鸡批量采购每只近200元,农户直供要近300元,但他坚持用后者,“恩平的阉鸡是散养的,吃稻谷和虫子长大,肉质紧实,煮出来的汤是甜的,批量养殖的鸡没有这个味道。”

    这份对食材的执着,让名远恩平菜馆慢慢积累了口碑,菜馆的招牌菜“恩平芋苗煲”“簕菜汤”“猪脚皮”“恩平碌鹅”都十分受欢迎。林健鸿说,为了保证口感,他从不做团购,也不上外卖,“簕菜汤泡久了簕菜会烂,阉鸡凉了肉质会柴,必须堂食才好吃。”

    国庆期间,名远恩平菜馆每天从早上9点就开始排队,熟客想提前预订都难。“有个从江苏来的游客,在网上看到推荐来的,吃了之后说‘这是我在广东吃的最地道的农家菜’,临走还买了两斤簕菜叶子带回去。”林健鸿笑着说,现在江门人想尝恩平菜,再也不用开车去恩平,“我的菜馆就像一座桥,把恩平的山林味道,稳稳地送到了市区食客的餐桌上。”

    台山煲仔饭的都市“飘香记”

    傍晚6点正是晚饭时间,位于蓬江区江华路的五邑农家煲仔饭门店里,十几口瓦锅在炉火上滋滋作响,老板邓丙毅站在灶台边,手里拿着长柄勺,不时掀开锅盖查看。“煲仔饭的灵魂在米,台山米做出来的锅巴才够香脆。”他掀开一口煮黄鳝饭的瓦锅,热气瞬间升腾,台山米的焦香混着黄鳝的鲜味,引得旁边的食客频频张望。

用台山大米制作的煲仔饭别有一番风味。

用台山大米制作的煲仔饭别有一番风味。

    邓丙毅家里祖祖辈辈都种植稻谷,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2012年,他专科毕业后选择返乡务农,在台山都斛镇塘口村成立了五邑农家种植基地,大面积种植台山象牙米。2015年前后,邓丙毅从台山来到江门市区创业,最初只卖台山黄鳝饭,“我就希望以黄鳝饭为载体,推广台山米,这样既能让顾客吃到不同口味,又能把台山米的名声传播出去。”

    后来,不满足于只做黄鳝饭,邓丙毅又从台山请来专业的煲仔饭师傅,选用自家种植的台山象牙米,开发出菜果饭、鳗鱼饭、腊味饭等多个品种。“台山象牙米是地理标志产品,产自台山斗山镇,米粒饱满,煮出来的饭粒粒分明,做煲仔饭特别香。”邓丙毅说。

    最近,冬季限定的菜果饭成了门店的“爆款”。菜果是台山独有的冬种蔬菜,外形像小南瓜,肉质清甜,“每年11月到次年2月,菜果成熟了,我们就做菜果饭,把菜果切成丁,和腊肉、腊肠一起炒,然后放进瓦锅焖,开盖的时候满屋子都是香的。”邓丙毅说,为了保证风味正宗,门店的食材也都带着“台山基因”:鳗鱼是在台山沿海的养殖场养殖,烤好后真空包装运到市区;腊味是台山本地的老字号品牌,用土猪肉制作;甚至连厨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台山人,“师傅们从小吃煲仔饭长大,知道怎么煮才够味,比如黄鳝要选半斤重的,去骨后切片,用姜丝、料酒腌制,这样才嫩。”

    近年来,邓丙毅不断拓展业务,从种植、加工、配送到开煲仔饭店直接接触终端消费者,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门店的收银台旁,摆着包装好的台山象牙米,“顾客吃完煲仔饭,觉得米好,就会买一袋带回家,这样不仅卖了饭,还把台山米推广到了市区家庭。”邓丙毅说,现在门店每月能卖出300多袋米,不少老顾客会定期来买。

    如今,五邑农家煲仔饭在江门市区开了5家分店,“下一步,我们想把分店开到周边城市,让更多人吃到台山煲仔饭的味道。”邓丙毅望着在后厨忙碌的师傅,眼神里满是期待。这份来自台山稻田的香气,正通过一碗碗煲仔饭,在城市里不断扩散。

    记者手记

    侨乡味道的传承与新生

    从乡土“风味”到城市“名片”,这场味觉迁徙的背后,是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发力。

    美食扎根市区的核心密码,藏在三个维度的探索中。传承是根基:恒益烧鹅承载700余年技艺,以吕家秘制酱料与新会荔枝木守住非遗本味;邓丙毅用台山象牙米做煲仔饭,延续祖辈农耕智慧。匠心是内核:林健鸿每日驱车80公里对接农户,只为凌晨采摘的豆角叶保持新鲜;恒益对乌鬃鹅生长周期的严苛把控,彰显细节力量。创新是路径:“总部标准化+分店市场化”让烧鹅走出小摊模式,全产业链布局让台山米香走进家庭。

    近年来,随着江门发力文旅经济,美食正逐渐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纽带。接下来,或可联动古侨村、碉楼景区等打造“美食研学线路”,让游客循着味道读懂侨乡史。也可借鉴川菜连锁化经验,恒益的标准化模式有望复制推广,同时保留食材与技艺的地域基因。更可延伸产业链,像开封花生糕那样,开发簕菜茶包、腊味礼盒等衍生品,让侨乡味道突破餐桌边界。

    从街巷小摊到城市地标,五邑美食的迁徙史,正是侨乡文化聚力新生的缩影,这份味觉记忆终将成为江门动人的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