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精准发力强“腰”?一要强化产业链招商,精准引进能够补齐、延长、做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企业。二要培育壮大本土骨干企业,支持本土企业提升在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三要营造适宜“腰部”产业成长的生态环境,让专注于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在江门茁壮成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重大机遇面前,我市落实全会精神首推布大局,优化江门发展的空间结构,在区域协同、海洋经济和产业分工中精准落子,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整体布局优化
东承西接,加快融入珠江口东岸辐射圈
加快承接珠江口东岸强大的发展辐射能,实现经济布局由原来的“J”型向横“T”型的整体性转变。
强化交通先行,打通东承动脉。全力推进“江门-深圳”的对点交通建设,将时间距离压缩至一小时以内,实现与深圳核心区的“同城化”体验;优化提升高速公路网络,畅通与南沙、前海、横琴等国家级平台的快速连接,让东岸辐射流顺畅涌入江门。
打造协同平台,承接高端溢出。加快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定位为对接深圳、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外溢的桥头堡和新质生产力转化器,积极吸引深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江门进行中试和产业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发挥空间大、成本低优势,针对东岸城市的产业链需求精准招商和补链强链,发展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城区沿江门大道南向发展步伐,早日沿江达海。
深化机制联通,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学习东岸城市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面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与东岸无差异的营商环境。与东岸建立政府合作机制,推行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
深化江珠融合
江海联动,共建广东沿海经济带新门户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中心转到沿海地带,外循环是推动发展左右经济布局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内循环也要求近交远攻强化区域合作。珠海与我市共拥黄茅海,两市深度融合沿海发展不仅是市场需要,更是落实省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打造江海大门户的互利之举。
共筑黄金内湾西翼极核。珠江口黄金内湾的格局将全面形成,江门与珠海同为其西翼,可联手打造珠西增长极。在空间规划上,要统筹布局沿黄茅海两岸的产业、城镇和生态空间,形成功能互补、景观协调的滨海城市带。在基础设施上,要加快推进江珠高速扩建等项目,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江珠交通网。
共建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江门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珠海在海洋工程、滨海旅游等方面基础雄厚,两地携手大有可为。在临港经济方面,可探索江门广海湾与珠海高栏港的联动发展,统筹岸线资源与港口功能,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大宗商品贸易、冷链物流等产业。在滨海旅游方面,整合江门的川岛旅游度假区与珠海的万山群岛、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等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南海浪漫之旅”。在现代海洋渔业方面,合作发展远洋捕捞、深海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共建海上“蓝色粮仓”和沿海加工场。
共守湾区西翼生态屏障。两市共拥珠江口西岸独特的山海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共同推进黄茅海、潭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红树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联合防控环境污染,守护好大湾区的碧水蓝天,使江海门户既是经济繁荣之门,也是生态宜居之门。
精耕产业腹地
强“腰”健体,构筑承上启下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江门要立足工业门类全、企业小的实际,保持战略清醒,在产业体系上既要避免“头”的重大风险,又要避免“尾”的低端锁定,聚焦“腰”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跟随策略”,走“多筑台、广集群、跟大王”的稳健发展之路,易守能攻,发挥空间优势培育大湾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坚实可靠的中段力量。
实施跟随策略。以敏锐的产业洞察力,紧密跟踪全球科技前沿和湾区核心城市的产业动向,特别是关注那些技术趋于成熟、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领域。通过快速反应、精准切入,在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形成强大竞争力。
打造两大中心。一是大湾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充分利用江门土地空间、制造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积极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团队和成果,大力发展中试孵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重点在新能源电池、高端装备、新材料、智能家居等领域,承接核心城市的创新成果,进行规模化生产,成为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转化器。二是大湾区不可或缺的高端制造配套基地。围绕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终端产品龙头企业,深入分析其供应链需求。鼓励和支持江门本土企业深耕细分领域,专注于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的研发与制造,努力成为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精准发力强“腰”。一要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目标产业,绘制详细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地图,按图索骥,精准引进能够补齐、延长、做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企业。二要培育壮大本土骨干企业。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支持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在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三要营造适宜“腰部”产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包括稳定的要素供给、高效的政务服务、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鼓励工匠精神、崇尚实体经济的文化氛围,让专注于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在江门茁壮成长。
(赵前斌,市统计局二级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