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17 07:33   

    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局看,进一步巩固壮大江门实体经济根基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统筹“新”与“旧”,构建迭代发展的产业生态,其关键在于把握“迭代”而非“替代”的发展逻辑,推动新旧产业在融合互促中实现共生共荣;二是统筹协调“点”与“面”,优化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重在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以“点”的精准发力带动产业全局的全面繁荣,推动实体经济从单点优势向集群优势跃升;三是融合“虚”与“实”,激发数智赋能的倍增效应,关键在于实现“虚”以润“实”,“实”以固“虚”的良性循环,推动实体产业与数字、金融深度融合;四是平衡“近”与“远”,保持持续发展的战略定力,“近”关乎当前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远”决定着未来的产业格局与发展后劲,这要求我们既要以务实举措稳住当下基本盘,更要以战略眼光培育未来竞争力。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近年来,江门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把握“制造业当家”战略定位,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实现了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面向未来,如何在服务全国大局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巩固壮大江门实体经济根基,成为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局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处理好四对关系,在实干中走出一条具有侨都特色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统筹“新”与“旧”

    构建迭代发展的产业生态

    理好“新”与“旧”的辩证关系,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问题。传统产业作为江门经济的“基本盘”,是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支撑;新兴产业作为“动力源”,则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竞争力。关键在于把握“迭代”而非“替代”的发展逻辑,推动新旧产业在融合互促中实现共生共荣。

    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江门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在金属制品、造纸、食品、纺织服装等领域基础扎实,不应简单将其视为低端产业加以淘汰,而应通过技术改造、模式创新与绿色转型激发新活力。要持续推进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与绿色车间。聚焦开平水暖卫浴、新会陈皮等特色产业,以设计赋能、品牌打造与供应链优化推动其从“加工制造”迈向“品牌创造”,不断提升其附加值与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江门应紧扣国家战略导向与本地资源禀赋,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投入、久久为功;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外溢与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通过建设专业园区、完善政策体系,构建适宜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苗圃”,推动创新“新芽”成长为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大树”,形成新的增长支柱。

    协调“点”与“面”

    优化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是提升实体经济效能的关键。“点”是突破口与增长极,“面”是基本盘与承载地。处理好二者关系,重在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以“点”的精准发力带动产业全局的全面繁荣,推动实体经济从单点优势向集群优势跃升。

    一方面,要聚焦“点”的突破,打造强劲活跃的增长引擎。集中优势资源,围绕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和核心平台精准发力。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推动骨干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辐射带动格局。高标准推进以深江经济合作区为代表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承接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另一方面,要注重“面”的协同,构建全域联动的发展体系。强化全市“一盘棋”思维,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资源统筹配置,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通过共建园区、飞地经济、产业链协作等机制,推动核心平台与龙头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向全域延伸,带动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另外,可依托“侨梦苑”等平台,激活侨乡资源,构建全域引智、合力创新的良好生态。

    融合“虚”与“实”

    激发数智赋能的倍增效应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虚”与“实”正加速融合,共同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这里的“虚”并非空泛概念,而是以数字技术、金融服务为代表的赋能体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关键在于实现“虚”以润“实”,“实”以固“虚”的良性循环,推动实体产业与数字、金融深度融合。

    一方面,深化数字赋能,激活产业智能化转型新动能。数字经济既是传统产业升级的杠杆,也是新兴业态孕育的土壤。加快推进“数字江门”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底座;大力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制造业应用数字化解决方案,拓展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与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建设覆盖重点行业的“产业大脑”,提升全链条资源配置与协同创新效率,让数据要素贯穿实体经济运行全周期。另一方面,畅通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需着力打通资金直达实体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创新适配产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数字化金融监管与服务体系,坚决遏制资金空转与脱实向虚,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注入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水到渠成”的赋能实效。

    平衡“近”与“远”

    保持持续发展的战略定力

    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是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关乎当前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远”决定着未来的产业格局与发展后劲。这要求我们既要以务实举措稳住当下基本盘,更要以战略眼光培育未来竞争力。

    立足近期,重在聚焦现实需求,精准施策稳定经济基本面。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企业面临的订单、成本、物流等现实困难,推动纾困政策直达快享。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提振市场信心。狠抓项目落地与建设进度,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经济运行提供坚实支撑。布局远期,贵在前瞻谋划、育新动能。江门应积极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推进智算中心等新场景应用。依托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打造特色优势。“近”处发力与“远”处落子相结合,方能既解“近渴”,又蓄“远水”,形成“今天投小苗、明天收大树”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卢勇,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陈淑婷 三审:宁园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