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博馆展出古巴《光华报》打字机
五邑先侨以办报爱国报国救国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6-17 23:39
《光华报》使用过的打字机。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古巴《光华报》使用过的打字机

    年代:现代

    来源:馆藏

    馆藏方:江门市博物馆

    馆藏地点: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唐人街展厅有个老物件,是一台老式打字机,一旁还摆放着印刷用木活字、印刷用金属活字,上面的字依稀可见。这些都是古巴《光华报》曾经使用过的物件。

    《光华报》由古巴华侨创办,江门华侨也参与其中,是古巴现存的唯一一份中文报纸。自创刊以来,该报一直是古巴华侨华人了解世界、古巴和中国大事的窗口,为团结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和古巴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份《光华报》,半部古侨史”

    1847年,206名华工搭乘西班牙货船抵达哈瓦那港,从此翻开了华人在古巴的历史。鼎盛时期,在古巴的华人人口一度高达十几万,哈瓦那的华人社区曾是美洲地区最大的中国城之一。

    古巴众多的华人中,不少来自江门。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卓才是台山人,其父黄宝世生前是古巴华侨领袖之一。黄卓才表示,五邑最大的古巴华侨村在新会区沙堆镇,独联村曾有古巴华侨700人,梅阁村则达2000人。沙堆镇还有古巴桥、古巴楼等百年古建筑。

    沙堆镇那伏村村民高光荣的父辈也是古巴华侨,据他介绍,历史上那伏籍古巴侨胞不少,最多时有130余人。他们在外立足后不忘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良多。

    1928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历史时期,进步华侨黄淘白在古巴创办了《工农呼声》(《光华报》的前身),宣扬民主革命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报易名为《救国报》,致力于团结华侨支援祖国抗战。1944年改名为《光华报》,后遭蒋介石政府迫害而关闭,直到古巴革命胜利后才获得新生。

    近百年来,《光华报》是古巴华侨华人了解世界、古巴和中国大事的窗口,也是旅古侨胞艰苦创业、情怀桑梓的生动注脚,因此也有“一份《光华报》,半部古侨史”之誉。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有不少华侨曾在此报任职,祖籍新会的古巴华侨蒋祖廉就曾担任《光华报》总编辑,为《光华报》的延续,为报国、救国作出了贡献。

    蒋祖廉曾说,无论是早期的华工,还是后来的新移民,他们身陷困境时的奋进、面对压迫时的抗争,都特别令人钦佩。在19世纪末古巴爆发的两次独立战争中,华侨华人积极参与,表现英勇,为古巴人民最终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贡献了力量,也与古巴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以笔墨爱国 以报纸报国

    除了《光华报》外,侨博馆还展出了江门华侨参与创办的其他华侨报刊,如《少年中国晨报》《美洲华侨日报》《华侨商报》等。其中,《少年中国晨报》由李是男和温雄飞、黄伯耀等一批台山籍华侨青年在旧金山创办,是美国同盟会机关报。

    江门不仅是中国著名侨乡,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名记者、名报人之乡,是“国际传播的先行地”。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沙架免度新录》、早期全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中西日报》都由江门籍华侨创办。

    从五邑先侨知识分子所创办、参与的报纸中,不难看出他们以报国为己任的赤子之心。据《光明日报》报道,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五邑先侨办报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898年至1922年间,五邑先侨在海外创办或参与创办的报刊就达26种以上。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五邑先侨自觉把报纸的宣传动员当作救亡图存的武器,为国内革命志士、革命主张和革命行动摇旗呐喊,募集经费。《少年中国晨报》《大汉公报》《世界日报》《中西日报》《大同日报》等一批由五邑先侨创办、参与的报纸相继问世,大大加强了海外各地华侨的交流,表达了侨胞对祖国和家乡的浓浓深情和急切的报国之心。

    九一八事变后,五邑报人迅速将消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美洲、东南亚等地的广大侨胞闻风而起,纷纷建立各种抗日团体,通电声讨日本侵华罪行,组织大规模游行。在调动广大海外华侨抗日救国热情、捐款捐物、募集救国款项、鼓动华侨青年回国参战等方面,五邑报人做了大量舆论工作。

    孙中山先生曾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五邑华侨尽管身在异乡,但始终情系桑梓,在祖国危难之时,他们挺身而出,以笔墨爱国,以报纸报国,为祖国和当地的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万兵 )

蓬江区文化馆:让文化艺术触 ...

    一直以来,市区的江华路和水南路一带是人们觅食购物的好去处,而蓬江区文化馆就藏身在这片喧闹的老区中,让市民热闹之余,也有一个安静的场所休闲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