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洪驹曾在战场上经历多次生死考验。张世杰 摄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在台山市都斛镇,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他的名字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但他的经历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这位老人就是麦洪驹,一位曾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他的生命轨迹如同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一般,写满了荣耀与坚守。
麦洪驹出生于1930年,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然而,贫困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1949年,他毅然选择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950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班长,并于1951年随部队北上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麦洪驹立下一次大功,还和朝鲜当地的群众结下深厚友谊,甚至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朝鲜语。
经历多次生死考验
“我们从台山台城出发,经过广州,再坐火车到辽宁省丹东市,然后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路上花了7天时间。一入朝鲜,我们就参加了战斗。”1951年,麦洪驹随军入朝作战,那段刻骨铭心的战斗生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94岁的他依然记得当年参加战斗的情景。
麦洪驹回忆,一进入朝鲜,他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美军的轰炸机和侦察机时常在空中盘旋,时不时就会进行一次轰炸。麦洪驹所在的连队是运输连,其任务是将弹药、粮食运送给前线战士,同时还需要负责把受伤的战士送回防空洞安置。麦洪驹说:“运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保护弹药、粮食、战友,还要躲避炮弹。运输过程,我们要想方设法地隐蔽,不让敌军的侦察机发现。”
参加抗美援朝期间,麦洪驹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其中,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的67高地战役尤为激烈。在这场战役中,麦洪驹所在的团奉命进攻位于板门店东南的西场里北山及67高地。这是一场十分重要的攻防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和火力,67高地也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其间,志愿军战士连日血战,虽然大家都疲惫不堪,但一刻也不敢放松。“当时有很多战友就牺牲在我面前。”回忆起那段战斗经历,麦洪驹眼眶湿润了。
寄语年轻人爱党爱国
作为运输连一员的麦洪驹,一直在后方默默奉献。抬担架、送弹药、照顾伤员……当时条件比较艰苦,药品、粮食、弹药都不是很充足,麦洪驹负责运输工作,顾不上自己的温饱,主动把吃的让给伤员。他说,“无论在前线打仗还是在后方帮忙,都是身为军人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战争还是让麦洪驹的身体受到损伤:他的耳朵因为长期听炮弹的声音而出现了问题;他的肩颈处也落下了伤痛;他的手上还留下了被炮弹打中的疤痕。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后,麦洪驹留在朝鲜帮助当地居民恢复生产,与当地群众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朝鲜语。如今,他依然可以脱口而出说几句朝鲜语。1955年,麦洪驹回国,复员后回到台城接受治疗,并照顾家中的亲人。后来,为了养家糊口,麦洪驹还到广州的工厂工作。
如今,麦洪驹已94岁高龄,但只要身体允许,仍会不定期参加各种宣讲活动,希望可以把抗美援朝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回顾自己的一生,麦洪驹虽然有“没读书”的遗憾,但也有身为军人一生的荣光。麦洪驹说:“年轻人要好好学习、爱党爱国、努力工作。”这是他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和寄语,也是他一生坚守信念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