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史馆内文物红毛泥桶:
见证华侨艰苦创业反哺家乡的历史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10-21 12:47
黎塘碉楼文化广场上的碉楼。
黎塘村史馆内的红毛泥桶。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红毛泥桶

    年代:20世纪20年代

    来源:华侨捐赠

    馆藏方: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

    馆藏地点: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史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五邑地区的碉楼历经百年风霜,记载着华侨反哺家乡的厚重历史,更是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就有一个这样的碉楼群,37座碉楼傲然矗立,气势恢宏,组成黎塘碉楼文化广场。而这些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碉楼,其主要建筑材料是“红毛泥”,也就是水泥。当年,华侨购买的一桶桶“红毛泥”通过船只漂洋过海运回黎塘,进而建起一座座碉楼。如今,在黎塘村史馆仍可以看到一个红毛泥桶——用来装水泥的木桶。通过这件文物,可以见证、追溯黎塘村华侨艰苦创业、反哺家乡的历史。

    用“红毛泥”等材料建设碉楼

    在黎塘村史馆内,摆放着电器、金山箱、银信等各种文物、图片,它们记录着这个侨村发展的点点滴滴。在这些文物中,木质的红毛泥桶显得十分突出。百年前,由于水泥是国外生产的,所以这种建筑材料被称为“红毛泥”。记者看到,这个水泥桶是由木条做成的圆桶,类似于红酒桶,中间比两头粗,高约1米。为了固定木板,桶外用金属圈紧箍。

    当年,黎塘村的先辈们通过船舶,从国外把“红毛泥”等材料运回君堂镇船角圩,再运到村里,建起了一栋栋碉楼。得益于这些先进的建筑材料,上世纪20年代,黎塘村建起了一栋栋碉楼,如今依旧屹立。

    记者跟随黎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伟成,走进一栋属于已故华侨张天锡的碉楼。这间建于1929年的碉楼,灰色的外墙见证了时光的变迁。碉楼一楼外建了一层瓦房将碉楼包着,碉楼内分四层,用木质横梁加木板分隔开,内部的木梁保存完好。由于楼内没有通电,一片漆黑,参观者只能借助手机灯或微弱的自然光查看楼房内的情况。村史馆中展示的红毛泥桶就来自张天锡的这栋碉楼。

    黎塘村史馆所在的宗谱楼较为“豪华”,经过翻新的这栋碉楼坐落于黎塘碉楼文化广场正前方,成为广场内的“明星”。不同于张天锡的碉楼,宗谱楼内部楼层之间的楼面用水泥捣制。整栋碉楼占地面积较大,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楼内设有展览室、村史室及侨史室,以图文、光影、实物场景等方式,展现黎塘村的发展历程、人文溯源和侨情侨录,让海内外乡亲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黎塘村碉楼各具特色。从建筑材料看,有的用从英国进口的水泥钢筋捣制而成,有的用黄泥、河沙、石灰等夯建而成,还有的是用青砖砌成。楼层多为4至6层,墙壁厚约50厘米,门、窗窄小,每层都设有枪眼。楼顶设置瞭望亭,楼的四角筑有凸出墙外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设有观察孔和枪眼,内宽外窄,易守难攻,是当时抵御贼匪的创新设计。

    黎塘碉楼文化广场作为恩平市重要的侨文化主题景点,是远近闻名的景点。如今,中阳高速建成通车,新增的君堂出入口到黎塘村约3公里,从深圳到这里车程约1.5小时,加上近年来恩平“融湾”建设不断深入,各地游客逐渐增多,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恩平“华侨历史第一村”

    处处碉楼景,阵阵稻花香。如今,碉楼周边的农田正值稻谷成熟的时节,田间金灿灿的禾稻与笔挺的落羽杉组成典型的岭南农村景致,漫步村中,不但可以在碉楼中感受百年侨史韵味,也可领略农耕秋收之美景。

    黎塘村是恩平市重点侨村,不少人将其称之为恩平“华侨历史第一村”。因为这个村子创造了不少恩平乃至全国“第一”:黎塘村旅美侨胞张瑞芬是华侨华裔第一位杰出的特技女飞行家和唯一载入美国航空史册的华侨女飞行家;黎塘村拥有37栋碉楼,这一数量,不仅是无可争议的恩平村级第一,在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村一级都是罕见的;黎塘村还是恩平第一个通电话线路的村落;创办了恩平第一本侨刊;拥有恩平第一间侨联大厦、恩平乡村第一个汽车客运公司、恩平城乡第一个公园等。

    据记载,19世纪中期起,清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黎塘村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民众生活愈加艰难。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先后发现金矿及随后的北美太平洋铁路修建,急需劳动力的消息传来,在黎塘村形成了奔向“金山”谋出路的共识。“父携其子,兄挈其弟,几于无家无之”,村中多数青壮年男子漂洋过海汇入国际移民大潮,成为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金矿、铁路、锡矿、种植园、农场的主要开拓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塘村的华侨们在国外从事的职业逐渐多元化,主要从事厨师、裁缝、理发等工作。由于他们使用菜刀、剪刀和剃刀,这三种华人主要从事的职业被称为“三把刀”。有的华侨从事经商贸易,如宗谱楼的主人是从事米铺生意,张天锡则从事杂货贸易。黎塘村的华侨们辛勤劳作,努力挣钱,省吃俭用累积财富,汇回国内,不但养活了家人,富裕的华侨还建起了一栋栋碉楼,这种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碉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黎塘碉楼文化广场占地面积12350平方米,工程总耗资375万元,于2016年12月建成,建设资金由村民、外出乡亲和侨胞捐款以及政府支持。如今,黎塘村有望成为恩平侨史的重要展示窗口,拥有百年历史的碉楼作为其中“主角”,将再次焕发生机,为地方的文旅经济发展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李万兵 )

蓬江区文化馆:让文化艺术触 ...

    一直以来,市区的江华路和水南路一带是人们觅食购物的好去处,而蓬江区文化馆就藏身在这片喧闹的老区中,让市民热闹之余,也有一个安静的场所休闲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