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粤剧传习所
穿越荆棘 承压前行 期待涅槃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11-06 10:25
剧团成员在后台化妆,为演出作准备。
剧团为卢边社区“敬老联欢晚会”活动带来精彩演出。
演出结束后,剧团成员与观众们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资深演员黄晓丹的加入,为传习所注入了新活力。
传习所的青年演员逐渐开始挑大梁。

    11月2日傍晚,蓬江区潮连街道卢边社区“敬老联欢晚会”活动现场,江门市粤剧传习所(以下简称“传习所”)的50多名成员正忙着布置舞台,再过一会,他们要为社区近300名老人奉上数场精彩的粤剧。

    虽然这次演出的收入仅够保本,但依然让传习所所长李智平感到非常开心:“这是我们在本地接到的为数不多的商演项目,就好像打开了一个缺口,希望能开个好头。”

    去年7月以来,传习所累计接到130多个商演项目,绝大多数客户来自湛江、茂名、深圳等地,也难怪李智平会为接到这次本地商演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今年国庆节前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到传习所看望慰问演职人员时强调,要牢记文艺为民的初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粤剧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市民群众和青少年了解粤剧、欣赏粤剧、喜爱粤剧。

    当前,传习所正全力发挥优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文/图 张茂盛 蔡昭璐(署名除外)

    剧团一度陷入低迷 成员依靠兼职维持生计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珠三角、粤西、港澳地区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在国外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其源流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由于广府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粤剧的发展也受到弋阳腔、昆腔、汉剧、徽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影响,取各家之长而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习所及其前身江门市粤剧团拥有60多年的历史,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传统戏剧)保护单位、全市唯一的专业剧团,承载着众多江门市民和海外乡亲的集体记忆,被誉为广东五邑侨乡艺苑的一枝“奇葩”。

    1988年至今,剧团足迹遍及粤、港、澳、沪,还曾三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常常创下“全院满座”的佳绩,深受港澳同胞、海外观众的热捧;多次参加香港、澳门的“庆回归”演出活动,推动港澳与内地文化交流;多个剧目演出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诞生了国家一级演员余阳丽、国家二级演员高桂强等优秀人才。

    但在过去10年,受观众市场、发展模式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传习所面临员工收入不高、人才流失、演出减少等严峻挑战,主要靠政府的“文艺下乡”“文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任务和省内零散商演的收入勉强维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习所甚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外界甚至一度认为其已经解散。

    2004年毕业后就进入传习所的李智平经历了这段低迷岁月。

    “那段时间,剧团成员收入都很低,迫于生活压力,不少人选择离职。留下来的成员在演出时身兼多职,没有演出时则依靠兼职维持生计。”2015年,李智平也干起了滴滴司机等零工,“拉客时什么人都能遇到,喝醉了说话很难听的、无故指责你绕路的……为了生活只能忍,没办法”。

    2008年进入剧团的陈艺文(现任传习所副所长),也经历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他白天跑滴滴、做搬运、去佛山顺德教小朋友学粤剧;晚上在常安路、江门铁桥下面摆地摊。“一闲下来就吃不饱,必须出去干活补贴家用。”说起那段日子,陈艺文感慨地说,自己已经结婚生子了,脸不值钱,生存最重要。

    将生活体验融入艺术创作 “登台就要对得起观众”

    纵然为生活劳碌奔波,以李智平、陈艺文为代表的一批留职成员依然没有荒废舞台事业,而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排戏。“我们是演员,登台就要对得起观众,演好作品。”李智平说。

    李智平1983年出生于茂名高州,受姑丈(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原团长)影响,从小就爱上了戏曲,后考上广东粤剧学校(现改名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从此踏上戏剧艺术之路。

    一路走来,李智平总是悉心求教行尊、不断打磨自己。从在校时刻苦学习京剧表演形式、丑生技巧、身段基本功,到后来在登台演出中积攒经验信心,经过众多前辈和老师的教导,他逐渐成为能出演文武小生、老生、花脸、丑生等多个行当的“多面手”,台前幕后工作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从业20年来,我一直铭记老师们的教诲:梨园耕耘,艺无止境,务必追求精益求精、德艺双馨。”李智平说,自己对此不敢稍忘。

    同是少年逐梦的陈艺文,与李智平有着相似的艺术追求。陈艺文1987年出生在村村镇镇做“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粤剧摇篮——湛江,5岁开始跟随担任民间舞狮队教头的父亲练习武术,后来也考上了广东粤剧学校,曾在湛江民营剧团、珠海市粤剧团工作。2008年11月,陈艺文加入传习所,工作至今。

    在传习所工作期间,陈艺文认真对待事业,刻苦钻研技法,尤其在师从粤剧领军人物之一、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黎骏声后,他的身段、唱腔取得巨大进步,对人物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呈现也越来越成熟、丰富,在粤剧艺术路上不断更上层楼。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2015年以来的“窘境”,二人都视其为宝贵财富,“这是一种生活体验,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很有帮助”,“走进群众中观察会发现,不同身份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这些给我们后来的作品创作和表演带来了很大启发”。

    这一时期,二人任舞台监督或主演参演的《县令丁积》《梁启超·少年中国》《三法堂前并蒂花》等一批优秀剧目荣获多个国内外奖项,也在省市众多大型晚会、粤剧专场、惠民演出中博得观众喜爱,赢得业内赞誉。

    传习所迎来向好势头 迈出市场化商演步伐

    2021年,传习所换届,党支部书记李智平主持全面工作,副所长陈艺文担任艺术总监。剧团发展的担子,压到了两位“80后”肩上。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希望他们心怀责任、鼓足干劲、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精品,把粤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把传习所建设得更具实力和影响力,擦亮江门“中国曲艺之乡”名片。

    作为剧团领导搭档,二人迫切希望干出一番新作为、新气象,尤其是将此前心中筹谋已久的商演想法变为现实。“在不断排练作品,完成好惠民演出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大力拓展商演业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李智平说,不走出去,别人就看不到你,但由于疫情影响,传习所走出去的商演步伐迟迟没有迈开。

    情况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迎来改变。经过前期的不断拜访、沟通,2023年7月的一天,传习所接到来自湛江的一单商演业务,这令整个剧团都“燃”了起来。要知道,在湛江、茂名、阳江等粤西地区的农村区域,粤剧氛围异常浓厚,是粤剧商演的重要市场,当地民营剧团成百上千,竞争何其激烈;江门粤剧团这个牌子虽然曾经在当地很有名望,但毕竟已长达8年未踏足这些地方。能在这种情况下接到商演邀请,大家都难掩兴奋之情。

    那天一早,剧团倾巢出动,一台大巴车载着50多名演职人员,两台大货车载着凤冠霞帔、帽子胡须、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台椅凳箱、高胡扬琴、琵琶唢呐、锣鼓木鱼,迎着朝阳行驶在前往粤西农村的路上。

    当晚的演出非常成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好评。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留下来要跟演员合照,时间长达20分钟之久,有些观众还问起剧团老一辈演员的情况,这些都让剧团成员收获到久违的亲切感。

    “只要我们动起来,市场就一定不会忘记我们。”李智平说。

    这次演出后,凭借优秀的作品和表演,传习所的口碑迅速传开,商演局面也就此打开。2021年至2023年6月,传习所的商演场次不到4场,但从这次湛江之行开始,截至2024年11月2日,传习所累计接到商演邀请130多场,除了粤西地区,他们还到深圳、东莞、珠海等地登台,其中一次在茂名7天连演9场。“这一年多来,大家都很累,但又都很开心,因为活多了,收入逐渐有了改善。”李智平说,目前虽然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但传习所正迎来向好势头。

    期盼重现辉煌 牢记文艺为民初心

    当前,传习所正牢记文艺为民的初心,全力发挥优势,吸纳优秀人才,创作优秀作品,开展好粤剧宣传推广活动。

    人才队伍方面,除了李智平、陈艺文两位江门市粤剧非遗传承人,传习所还在2020年迎来业内资深演员黄晓丹,她热爱粤剧、热爱剧团,曾获2023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朱槿花·优秀演员奖,现在经常在网络平台上宣传推广粤剧,并在线下助力剧团开拓粤西市场。此外,还有吴苑晴、郑宁杰、苏洪武、朱丹彤、冯斌联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稳定坚守。

    作品方面,《南唐李后主》《刁蛮公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丝错》等传统剧目已经成为广大观众的必点曲目,而结合本土人文创新编排的《五邑华侨风云路》等剧目,也有力弘扬了侨乡优秀历史文化。

    经营路径方面,除高质量完成惠民演出任务和商业演出外,传习所还充分依托东湖影剧院场地进行日常排练、演出,探索推出“周六剧场”售票展演,正逐步赢得本地观众的接受和认可。“有一次周六场演出,有位40岁左右的观众和我说,年轻时不喜欢粤剧,来听多几次后觉得蛮好听,也许是‘血脉觉醒’了。”陈艺文分享道,更令人欣喜和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在“周六剧场”里。

    “我常听剧团前辈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经常到海外为华侨华人演出,一去就是两三个月,很受欢迎,我们将认真努力经营好剧团,期盼能重现昔日的辉煌。”李智平说。

(责任编辑:李万兵 )

蓬江区文化馆:让文化艺术触 ...

    一直以来,市区的江华路和水南路一带是人们觅食购物的好去处,而蓬江区文化馆就藏身在这片喧闹的老区中,让市民热闹之余,也有一个安静的场所休闲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