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翘庐
年代:1922年
屋主:台山华侨朱锦翘
地址:台山市台城街道官步村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华侨建筑是华侨精神的重要见证、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华侨华人及其后代与故土的情感联结。近日,记者来到台山市台城街道官步村村口,远远可见百年华侨建筑翘庐坐落于田野间,与建筑前的大片稻田形成一道秀美的乡村风景。
百年前,台山旅缅华侨朱锦翘在异国他乡努力拼搏,事业有成后热心家乡公益,斥巨资回乡建造翘庐。百年后,翘庐重焕新生,变成一间高品质、多业态的民宿和侨居复活典范,继续向更多人讲述华侨故事,凝聚海内外侨胞力量。
建造讲究,美观实用兼具
台山拥有超过180万华侨,遍布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有着大量风格各异、精美绝伦的华侨建筑,散落在田野、村落之间。
“这都是早年间,远渡重洋谋生的华侨带着在海外积累的财富和先进的建筑理念回乡建造的。”台山市华侨历史文化协会副会长谭楚明介绍,这些华侨建筑是中西合璧建筑艺术的结晶,展现了台山籍海外华侨的勤劳智慧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翘庐的主人,是著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从事木材生意的华侨朱锦翘。与台山大多数华侨一样,朱锦翘对家乡怀着深厚的感情,事业有成的他,热心家乡公益,造桥筑路,并带头发动旅缅宗亲捐资,亲自设计并推动建成立德小学。后来,在缅甸遭日军侵略沦陷时,他毅然归国回到家乡,购置田地,建屋定居,于是有了翘庐。
翘庐坐南朝北,两层土木结构,占地近500平方米,与陈宜禧修建的新宁铁路官步站仅一墙之隔。从空中俯瞰,翘庐宛如一枚勋章,这是朱锦翘为纪念陈宜禧的伟大贡献而设计的独特造型,展现了其匠心独运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无论从建筑的窗户装饰上,还是层次分明的立体腰线上,都能够感受到百年前的工匠精神。”谭楚明表示,建筑材料也非常讲究,精心挑选大量的优质柚木、菠萝格、坤甸等名贵木材,不远千里从缅甸运回家乡。
除了美观,翘庐兼具实用性。建筑主体上设有高位防御枪口,屋内设有暗阁、逃生楼梯。据朱锦翘的第九个女儿娥姐回忆,当年日本人来敲门,她父亲为保护家人,把全家女眷带到二楼暗阁中躲避。因耽误了时间开门,父亲被掌掴了几下,而日本人满屋搜寻未发现暗阁,最终骂骂咧咧离开翘庐。
翘庐重生,增强华侨归属感
朱锦翘去世后,朱家后人相继离乡、移民,翘庐曾被用于开办集体饭堂、米厂、小卖部等,后期人去楼空,荒废近40多年无人看管。在长期的风雨摧残中,翘庐的华丽逐渐被历史所埋没,变得破败不堪。
2022年11月,在谭楚明的推荐下,云翠谷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成来到官步村,对翘庐一见钟情,在征得朱家后人的同意后决定对它进行修缮活化。“一直以来,我们的华侨发达后,不忘家乡,积极回来修桥补路,建房子、学校,朱锦翘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林志成表示,作为台山人,他也希望为家乡作点贡献,留住华侨的乡愁记忆。
修缮过程中,林志成和团队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保留翘庐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这座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是最重要的!”林志成说,“建筑外观很靓,但修缮时发现,3根横梁断了2根,窗门全部腐烂,墙面多处开裂渗水,用了7个月才做好主体结构的加固和防水处理。”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修复,翘庐终于再次重生。10月26日,当朱锦翘后人再次回到家乡,看到焕然一新的翘庐时,不禁喜笑颜开。朱锦翘的女儿朱美丽说:“很感动,想不到效果这么好,以后我们回来的次数一定会更加频繁。”“我们朱家有近200人,遍布全世界,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一次能像这次聚集这么多人。”朱锦翘的儿子朱羡柏称,是翘庐的重生凝聚了他们,拉近了他们与家乡的距离。
朱羡柏兄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热爱,这也是广大华侨华人共同的心声。他们虽身处异乡,但心始终与家乡紧密相连,华侨建筑便是他们与故乡的连接。正如朱羡柏所言:“房子在,我们的根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