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编者按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与江门一衣带水、血脉相连,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贸科技、教育人才、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渊源颇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通车的重大历史机遇下,两地合作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天起,本报与市委统战部联合推出“从江门到澳门”专题报道,回顾两地的历史渊源,展望两地的发展前景。敬请垂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航线,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交通之路、移民之路、贸易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而位于南海之滨的江门、澳门,则同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策划:谷江民 傅健
统筹:傅健 王平强 曹乃付 王鼎强 朱卫星 王亚方
文/江门日报记者 傅健(署名除外)
中西方早期航线交会处
远观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几块大陆“镶嵌”于海洋之中。海上的航线如丝线般穿梭,使得各地连接、互动起来。
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南临大海,大陆海岸线长409公里,有海岛352个。其中,上川岛是广东珠江口西侧最大的海岛,是珠江口外的一道重要屏障,其地理位置为古代东西洋航海路线之要冲。
明代《广东通志》记载:“上川山之左曰大金门海,右曰小金门海,其西南曰寨门海。”
据成书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间的《郑和航海图》记载,在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航路上,广海卫附近的大海中有大金、小金、上下川山和乌猪门等地理航标。
“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源远流长,泽被深远。江门沿海地区拥有天然的港湾,又处于我国传统西洋航线之上。这里既是唐宋时期广州通海夷道上的‘放洋’之地,又是明清时期东南亚地区入贡夷船规定停泊的港口。这里既有华夷船舶往来的交通驿站,又有指引西洋航路的重要航标,还有守护海上丝绸之路的卫所营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石坚平介绍。
澳门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占有一席之地,则是从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到东方的冒险开始。鲜为人知的是,这条路是从江门走向澳门的。
据史料记载,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闯入印度洋,占领马六甲。1513年,葡萄牙人欧维士(Jorge Alvares)在一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岛登陆,并称呼那里为“Tamao”。
当时,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葡萄牙人只能在中国东南沿海活动。他们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抢掠,不可避免地与明朝政府发生了军事冲突。经过1521年屯门之战和1522年新会县西草湾之战后,葡萄牙人被驱逐出广东沿海,并转向浙江宁波和福建漳州等地,之后亦被驱赶。1537年,葡萄牙人再转回广东的屯门,后移于上川岛。此时,葡萄牙人认识到中国国力强大,不能轻易用武力征服,因而想改用行贿等手段以求在中国沿海取得立足之地,并把眼光投向了澳门。
澳门距离上川岛100多公里,古称濠镜澳,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岸。420年(晋朝元熙二年),澳门属新会郡封乐县,590年(隋朝开皇十年)改属宝安县。自南宋开始,澳门改属香山县。
1553年,葡萄牙人利用行贿等手段取得了在澳门的留居权。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并占领澳门。
中西方早期贸易繁盛地
伴随大航海时代而来的,还有日渐繁盛的海上贸易。
据史料记载,欧维士在“Tamao”卖掉了自己的货物,并获得丰厚利润。瑞典学者龙思泰认为,欧维士抵达的海岛可能就是上川岛,“这是葡萄牙在中国海上的第一个商埠,在东边的叫上川,在西边的叫下川”。
中外史学界虽然对“Tamao”的具体位置仍有争论,但他们在上下川岛是葡萄牙人早期对华贸易据点这一论断上早已形成共识。上川岛被早期商人称之为“贸易之岛”,又被接踵而至的法国人称为“希望之地”。
天主教耶稣会第一位来华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在1552年来到中国,他在信札作此描述:“多亏我主的慈悲、怜悯,迪奥戈·佩雷拉(Diogo Pereira)的大船及所有乘客安全无恙地来到了上川港。在此我们遇到了许多其他商人的船只。许多商人从广州城赶来此地与葡萄牙人交易……”
《利玛窦中国札记》写道:“在澳门城兴建之前,上川岛是中国人和葡萄牙人贸易的地点。”而在江门台山上川岛大洲湾花碗坪附近的海滩上发现的明代瓷残片堆积区也证明了这一点。据学者考证,这批出土于2004年1月的瓷器一般多见于马六甲等东南亚一带以及中亚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其中的青花十字架形底款表明这批瓷器为葡萄牙定制瓷。
1544年,明朝政府封闭上川岛,仅留浪白澳(Lampacao,今珠海南水一带)作为临时对外贸易港。1553年,葡萄牙谎称商船在澳门遭遇了风暴,希望借澳门之地来曝晒货物,并在登陆后设法占领澳门。自此,澳门就变为新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个关键交接点,连接欧洲海上贸易网和中国陆上贸易网两大贸易体系。
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不顾中国在澳门的海关主权,公然宣布开放澳门为自由港,允许外国商船在完全豁免征收新章税率的前提下自由贸易,此后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和资金在澳门聚集。凭借天然良港的优势,葡萄牙开始在当地建设货仓、码头等设施,使澳门走上了转口贸易的道路。
中西方早期文化融合点
1552年,方济各·沙勿略以罗马教宗特使身份到达中国,并选择了上川岛作为落脚点。同年12月3日,这位最早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病逝,并被安葬于此,次年被迁葬于印度果阿。后来他的遗髑被分别供奉在印度果阿、意大利罗马以及中国澳门的教堂内。
方济各·沙勿略在各地受到尊重,不仅因为他是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更在于他提出了“适应”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铠撰写的《沙勿略与上川岛》认为,方济各·沙勿略最富有历史意义的方面,在于他强调在不同的文明之间要相互适应而不是对抗,之后来华的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等也会按照他的策略行事,并把华夏文明播向西方。从这一角度来说,方济各·沙勿略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开辟了一条路径。
今天,我们可以在上川岛找到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它与澳门路环岛上的圣方济各圣堂遥相对望,见证着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几百年风云际会,江门、澳门两地在中西文明的接触、博弈、交融中,各自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江门成为了著名侨乡,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分布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众多先侨在家乡的大地上建起了数以千计的碉楼、洋楼。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侨批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建筑和书信,就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往来的生动记录。
澳门成为了国际大都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形成了独特的风貌,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回归祖国之后,澳门经济迅速增长,比往日更繁荣,成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
“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外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国际移民之路。交流是双向而多样的,随着人员来回流动,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也传入了移民的主要迁出地,被当地民众吸收、融合,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殊文化。”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表示。
参考书目:1.《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编委会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年。2.《澳门的故事》,王俊彦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3.《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料汇编》,石坚平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
延伸阅读
“世遗双城”共画同心圆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仅江门、澳门两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澳门历史城区分别于2007年和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大湾区多元文化中最耀眼的两颗“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强调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好这两颗文化“明珠”,是大湾区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每天,位于澳门历史城区的大三巴牌坊游人如织,拍照打卡者络绎不绝。在当地,文物建筑并没有被高墙大院阻隔,而是与人群和街道融为一体,既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场所,又能吸引游客到访,丰富旅游体验。
据了解,澳门一方面致力于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使其得到科学修复和完好保留;另一方面鼓励对条件适当的文物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在不影响原有空间氛围的情况下注入新的元素,赋予历史建筑新的功能内涵。
不同于位处城市之中的澳门历史城区,矗立在开平乡野间的上千座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西方建筑风格,展现了华侨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
“碉楼是开平人去海外赚钱后回来建造的,见证了一段华侨文明的辉煌。尽管有的人离开了开平,但是这些建筑永远是他们的根之所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谭金花说。
近年来,江门不遗余力地探索活化的方向、途径及实施方式,让碉楼“活起来”,还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40栋碉楼配备了专业的“体检医生”,详细记录每栋碉楼的数据并建立数字档案。
“澳门历史城区和开平碉楼与村落有不少共性,双方的保护与活化需求也很相似。”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表示,希望两地在工匠培训、青少年教育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合作共赢。(黎禹君)
专家声音
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江门、澳门同根同源 合作空间广阔
江门、澳门两地都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澳门历史城区以及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誉为大湾区的“世遗双星”,丰富了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赋能大湾区文旅发展。更重要的是,江门、澳门同根同源,共受广府文化滋养,三分之一澳门人祖籍江门,血缘联系深厚,在共促大湾区深度融合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例如,开展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作为国家推荐项目,是很好的研学目的地;开展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大湾区历史文化游,江门、澳门均具备独有资源,且互补性强;新一届澳门特区政府力推跨境养老,而江门腹地广阔宜居、交通便捷、文化相亲,正是澳门同胞的养老佳地。可以预见,江门、澳门的联系必将随大湾区的快速发展而变得更加紧密。
澳门文献信息学会理事长杨开荆:采用更多智慧手段 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既是体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也是推动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今,文化自信与创新推动“国潮风”崛起,江门、澳门两地手握世遗文化、非遗文化等“王牌”,应该尝试用现代手法将这些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当前,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文旅行业,引领游客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沉浸”。我们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也要采用更多智慧手段,例如应用AI技术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创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两地加强交流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合作共赢。(黎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