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虽卸志不渝,接续奋斗耀初心。他们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如今,他们脱下军装,扎根基层,争当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近年来,台山市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中,退役军人积极响应号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其中,成为推动台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叶嘉敏
培养发展“领头人”
建立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好的农产品也需要好的销售渠道,希望通过我们党组织的带领,把农产品卖出去,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四九镇松蓢村党支部书记黄海华深知,乡村振兴是一场硬仗,必须发扬军人敢打硬仗的作风。作为一名“兵支书”,他积极发挥党员“头雁”作用,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2020年,黄海华带领松蓢村成立美如华种养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从播到收的“一站式”服务。通过集中土地、挖掘优势,他从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销售模式、宣传渠道等多个维度发展壮大美如华种养专业合作社。同时,他大胆尝试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让松蓢村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台山市致力于将退役军人的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通过建立“兵支书”后备人才库,全市共吸纳354名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的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73人当选为“兵支书”。这一举措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都斛镇都阳村党支部书记钟锐泮同样是一名“兵支书”,工作中,他特别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在钟锐泮的带领下,都阳村将党建与村务相结合,建设党群服务综合阵地,修订《都阳村村规民约》,带领村“两委”干部参与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和志愿服务。如今,都阳村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修建村内体育文化公园、完善农村书屋,组织开展各类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投身创业创新大潮
示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退役军人吃苦耐劳,执行能力强,他们更勇往直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在台山,许多退役军人凭借在部队锻炼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大潮,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盛强就是台山退役军人中自主创业创新的典范之一,他曾先后获评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江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台山市转复退军人“勤劳致富”先进个人,他创办的家庭农场被评为广东省标杆家庭农场。
“我当初回到家乡,就想像在部队一样当个排头兵,推动村里农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树立一个好榜样,做新型职业农民。”20年过去,陈盛强的初心依旧。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他,退役后坚信发展现代农业大有作为,先后创办了台山市都斛镇陈盛强家庭农场和台山市强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陈盛强掌握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和无人机等先进农机的操作技术,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和智能化进程。随着承包耕种水稻面积的逐年增加,他逐步添置农机设备,完成了耕种从人工到全程机械化的转变,实现了收割、摘穗、脱粒、烘干等作业的高效联动。2024年,陈盛强的家庭农场耕作面积约68.67公顷(1030亩),拥有各类农机设备22台,成为都斛镇的大耕户。
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陈盛强和附近村民合作创办了专业合作社。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他的指导下,其他社员也逐渐熟练掌握各种农耕技术,实现了增收致富。
“是部队磨炼了我的坚强意志,党和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支持与帮扶给予了我更大的成长平台。”陈盛强身体力行当好职业农民,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前行,在“广东第一田”闯出一片新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用真诚耐心化解矛盾纠纷
如今,在台山提起“老兵调解工作室”,不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倒杯热茶,聆听问题,找准症结,耐心劝说……结合情、法、理和村规民约,退役军人们在“老兵调解工作室”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近年来,台山市深入探索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思路,创新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目前在全市范围已成立20个“老兵调解室”。这些调解室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平台,退役军人们用真诚和耐心化解了一个个矛盾纠纷。
洪成祥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他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洪成祥利用自家旧宅自筹资金设立“上川岛红色文化展览馆”,并成立“洪叔老兵调解室”,他坚持“以情化解矛盾、以法调解纠纷、以理促进和谐”原则,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只要多讲理、多讲法、多用情,就能把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洪成祥如是说。他的这番话,是对自己调解工作的总结,也是对广大退役军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