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太行,座座山峰皆丰碑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时间:2020-09-02 15:3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抗日战争无疑是一部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恢宏史诗。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毅然肩负起历史使命,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太行山上点燃抗日烽火。

    千山万壑,铁壁铜墙。太行山上,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取得了对敌斗争的伟大胜利,孕育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抗日战争艰苦环境中所产生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编者

    巍巍太行,雄踞华北,俯瞰中原,史称“天下之脊”。83年前,这里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八路军总部转战太行、运筹帷幄,带领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扼太行者扼天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笔者再次走进太行山,回望太行山,看到那千山万壑的壮丽风光,看到那铁壁铜墙的雄奇景象,耳边仿佛响起抗日战场隆隆的炮声,眼前似乎跃动着八路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身影,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挺进敌后,钢刀插入敌胸膛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从北平疯狂南犯,狂言“3个月灭亡中国”。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消灭尽。”民族危亡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的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挥师华北,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犹如一把把钢刀插入敌人的胸膛。

    纵贯南北的太行山脉,峭壁如林,层峦叠嶂,自古就被视为兵家要地。1938年2月,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向晋东南挺进,开辟了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从此,太行山成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抗日烽火很快在这里燃烧起来。

    1939年7月,面对八路军的不断打击,日军开始对晋东南地区发动围攻,妄图消灭八路军,摧毁抗日根据地。为避开日军主力,7月6日,八路军总部由山西潞城北村出发,沿浊漳河流域向西北方向的崇山峻岭转移。

    经过辗转行军,7月15日,八路军总部转移队伍穿过日军重重包围,从上党盆地来到太行山巅的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

    到达砖壁村已是深夜,为不惊动老乡,部队就在附近的一座破庙旁露营。第二天,战士们把庙宇简单整修了一下,八路军总部才搬了进去。

    从武乡县城出发,笔者在山道上蜿蜒前行近两个小时,终于抵达沟深坡陡的砖壁村。进入村子,到处可见有关八路军的标语、塑像和旧址,仿佛一下子穿越回当年的抗战岁月。虽然时间已过去80多年,战争的痕迹已经模糊,但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早已成为这个村庄的灵魂。

    在砖壁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内,彭德怀当年栽下的榆树,如今已长成挺拔耸立的参天大树。树下就是他当年住过的屋子,屋内陈设简陋,一张方桌、两把椅子、一张大炕几乎是全部的家当。

    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内,八路军将领们使用过的物件陈列其中,巨幅作战地图贴满墙面。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1939年冬天的一个大雪之夜,朱德在昏黄油灯下,写下了这首《寄语蜀中父老》。这一著名诗篇,迅速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时代风雷,持续鼓舞着八路军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1940年,日本妄图迅速结束在中国的战事,全面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国民政府的抗日意志产生动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岌岌可危,中国进入“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八路军总部决定在敌后主动发起意在破袭日军“囚笼政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这场战役如一记重拳,击穿了“亡国论”的惶恐,打开了抗战的新局面。

    作为百团大战的指挥部,砖壁村从此永载史册。谁能想到,当年就是在这崇山峻岭间卧虎藏龙,埋伏下千军万马;就是在这千山万壑中设下天罗地网,套住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敌后抗战8年间,八路军总部先后转战晋东北、晋西南、晋东南35个县、82个村、行程4000余里。五台县南茹村、潞城县北村、武乡县砖壁村和王家峪村、辽县(今左权县)武军寺和麻田镇先后成为八路军总部驻扎地。这些太行山深处籍籍无名的小村庄,一时间成为指挥华北敌后抗战的“神经中枢”,从这里发出的一道道号令产生了排山倒海的力量。

    首战平型关、设伏雁门关、奇袭阳明堡……八路军对日军的进攻和“扫荡”进行了坚决的回击和有力的打击,钳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兵力。巍巍太行见证了一场场战斗胜利和一次次流血牺牲,也见证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烽火当年,山河尽染英雄血

    太行山是红色的山,英雄的山。

    这里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经历了抗战中最艰难的岁月,留下了深沉而厚重的英雄印记。

    百团大战后,日军加紧对八路军和根据地进行“扫荡”。1940年10月28日,盘踞在山西沁县的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窜至距砖壁村只有十多公里的关家垴附近。彭德怀得到消息后,立即下令集中八路军在武乡的主力部队歼灭日军。29日晚,他赶往距关家垴仅3公里的石门村,指挥部队于30日凌晨发起总攻。

    双方鏖战3天3夜,我军发起十余次猛攻,日军不断增援,并调集10余架飞机参战。在歼敌400余人后,彭德怀下令撤出战斗。

    作为关家垴战斗的亲历者和指挥者,陈赓后来回忆:“这次战斗告诉敌人,太行山并不是无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的。”关家垴战斗虽然只是百团大战2170余次战斗中的一次,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关家垴山顶平地的最北端,一座镌刻着“烈士之血革命之花”白底红字的纪念碑格外庄严肃穆。碑后,有一个合葬革命烈士的墓冢,纪念碑上刻着134名烈士的英名,墓冢里还有许多英烈都没有留下姓名。在民族危难之际,无数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迸发出来的勇猛与血性、坚忍与无畏,为抗战史册铺上了壮烈的底色。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妄图合击八路军总部和主力部队,形势十分严峻。24日晚,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连夜突围。25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时年仅37岁。

    八路军将士英勇奋战,无数先烈血洒太行。据不完全统计,敌后抗战8年间,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万多人,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7.1万多人,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区和太岳区将士牺牲1.3万多人。在一次次战役战斗中,太行军民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血性豪气,展现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鼓舞了全体中华儿女坚持抗战的昂扬斗志。

    回望历史、缅怀英烈,一种激越而又凝重的情愫始终在心中涌动。愿每一位伟大的英雄与先烈,在后人的守护下,永享无上荣光。

    军民团结,试看天下谁能敌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并精辟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8年敌后抗战,太行山上始终高扬的猎猎战旗、军民同心汇聚的抗日洪流,为这一真理写下了生动注解。

    反“扫荡”作战和反“蚕食”斗争中,太行军民创造出许多战术,如伏击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窑洞战、地雷战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整个太行山区,“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呈现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在一次反“扫荡”转移中,有位叫李果兰的妇女抱着八路军的孩子躲在山中一个岩洞里。孩子一声啼哭,招来了日本鬼子。幸好那是个拐弯的岩洞,鬼子的刺刀没有触到李果兰和孩子,但李果兰的父母却被鬼子抓住,推下绝壁活活摔死。

    伟大的太行母亲,柔弱的身躯迸发出坚强的力量。这正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共赴国难、团结御侮、生死与共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太行山的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座纪念碑,每一座纪念碑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有一块状似古代令牌的扁长石板,上面雕着花纹。原来,八路军初进太行山时,被反动宣传误导的老百姓纷纷躲进山里。八路军看到一些乡亲来不及收粮食,就用石头制作了“粮食印”,盖在百姓家的粮食上,进村之后秋毫无犯。小小“粮食印”,将“八路军”3个字深深烙在了太行人民的心中。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敌后抗战8年间,太行军民打退日伪军一次次的疯狂进攻,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中最大的晋冀鲁豫解放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抗日根据地发展到19块,整个解放区人口近1亿。八路军由出征抗战伊始的4万余人发展到102万之多,成为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与人民站在一起,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跨越千沟万壑、战胜千难万险的胜利源泉。

    1940年5月,朱德受命离开八路军总部,他回望巍巍太行,不禁思绪万千,写下一首气壮山河的《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岁月流转,换了人间。太行山犹如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每每聆听,总难抑制澎湃的心潮;太行山更像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面对它的崇高与巍峨,我们油然而生景仰与敬意。(危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