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鹤山支部、鹤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
宋氏大宗祠五邑地区党员初心出发之地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1-03-02 07:02

胡浩然在认真观看历史墙。

胡浩然在认真观看历史墙。

去年6月,升级布展后的宋氏大宗祠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基地的功能。

去年6月,升级布展后的宋氏大宗祠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基地的功能。

鹤山农民赤卫队使用过的军用水壶。

鹤山农民赤卫队使用过的军用水壶。

    一百年岁月峥嵘,一百年初心如磐,自一叶红船扬帆启航,一簇星星之火便以燎原之势染红整个神州大地。江门是红色侨乡,革命遗址数量可观,种类丰富。这里,是英雄的江门;这里,是热血的五邑。周文雍、陈铁军在红花岗从容就义,南楼七壮士在潭江边英勇杀寇殉国,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宅梧宣告成立,周恩来总理视察江门带来对侨乡人民的殷殷嘱托。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成就催人奋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自即日起,江门日报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百年红途邑路奋进》栏目,探访革命印迹、学习侨乡党史、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

    红途印迹

    近日,记者走进鹤山市雅瑶镇昆东村,一栋灰白的清代建筑——宋氏大宗祠沐浴在晴空下。穿前厅,入后院,燕尾纤纤掠青瓦,啁啾不歇,一派和谐宁静的景象。

    但在历史长河中,宋氏大宗祠历经百年风雨,它的作用随着历史潮流换了一次又一次,始终立在红色革命的潮头。

    “这里曾是革命年代风起云涌的地方,是点燃革命火种的地方,也是培养、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地方,曾两次建立革命组织。”指着门前的牌匾,雅瑶镇政府干部李星韵说。

    1924年11月,中共新会支部、中共鹤山支部正式诞生,共有党员9名,其中新会6名,鹤山3名,成为广东省较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从此,江门五邑地区开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

    宋氏大宗祠,江门五邑地区首批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中共鹤山支部在此成立,是五邑地区党员初心出发的地方。也是在这里,全国最早建立的一批苏维埃政权之一——鹤山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如今,这座镶嵌着“红色”印记的建筑,正对大门的绿地上,屹立的红色石碑铭刻着“永远跟党走”,左上角的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承载了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功能,在传承中践行着党的初心和使命。

    策划/刘运华 统筹/谢敏 唐达

    文/图 黎禹君 黎秀敏 张浩洋 韦雪婷

    鹤山革命斗争有了党的指引和领导

    在昆东村,记者看到宋氏大宗祠时,陈旧的建筑虽然显露出些许斑驳,但老祠堂明朗的建筑线条,让人不难想象其300多年前的姣好面容。据介绍,其建于清朝初年,是昆东平冈乡宋氏家族最早最大的一座祠堂。

    “祠堂最早用作学校,中共党员以教师身份传播农学知识,同时也给当地人带去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78岁的老党员胡浩然是原昆东村管理区主任,从小就听老一辈人讲述这段历史。

    1923年夏,中共广东区委、团粤区委根据全省工农运动斗争的需要,加强了对发展省内西江、北江地区农民运动的领导。五邑境内的鹤山处于西江南岸,被列为广东党团组织重点指导开展农民运动的县。

    上级随即调派共产党员丘鉴志、陈式熹,青年团员彭刚侠、王度慈到鹤山县,开展农民运动,同时负责筹建鹤山县青年团组织。丘鉴志等人到达鹤山后,以受聘的身份从事教书职业,在课余时间通过举行演讲会、撰写文章等形式,向群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改造旧社会的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安排具有军事常识的陈式熹受聘担任陈山乡民团教练,团结和争取民团中的农民群众。

    1923年11月4日,经团粤区委批准,由丘鉴志、陈式熹、彭刚侠、王度慈4名党、团员正式组成社会主义青年团粤区委直辖鹤山支部(简称青年团鹤山支部),书记为彭刚侠。1924年9月15日,鹤山县首个农民协会——平冈乡农民协会在平冈平民学校正式宣布成立。随后,由陈式熹掌握训练的农民义勇军(原乡民团),经改造正式组建为鹤山县第一支农民自卫军,共有40多人,并陆续配备枪支、器械、防盾等武装。

    为加强党对地方的领导,1924年11月14日,中共广东区委、团粤区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鹤山等地成立党支部。根据会议精神,11月中下旬,中共鹤山支部于雅瑶昆东宋氏大宗祠宣布成立,丘鉴志任支部书记,党员3人,隶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随即,中共鹤山支部在鹤山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活动,并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实际工作。

    “中共鹤山支部的成立,标志着鹤山县的革命斗争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支部驻宋氏大宗祠一年多,点燃了鹤山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专家说。

    公开宣告成立鹤山县苏维埃政府

    去年6月,升级布展后的宋氏大宗祠展馆整合周边房屋和土地,完善了便民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基地的功能。走进二进院,当年党支部用过的收音机,保存秘密文件的木箱,还有战斗时使用的三角叉、火铳、手榴弹等,静静诉说着那段岁月。

    1927年8—9月,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根据广东的斗争形势,开始筹划发动广州暴动,夺取广州,建立中国临时革命政府。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部署,中共五邑地委于1927年12月初在澳门新桥召开会议,讨论、制定发动五邑暴动的实施计划。省委派出张培道前来协助组织暴动工作。

    同年12月上旬,中共五邑地委、新会县委在大泽田金乡召开会议,研究策划发动江会工农暴动,以配合广州起义。会议决定在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鹤山县昆东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武装。

    随后,共产党员吕棠、施展、彭干廷、钟以篁抵达鹤山雅瑶昆东,在进步民主人士宋森的支持下,在平冈、陈山、瑶溪、沐河、芸蓼等乡村发动农民,迅速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准备以此为据点,一方面配合新会工农革命军攻打江门;另一方面响应江会暴动,在此成立鹤山县苏维埃政权,扩大政治影响。

    12月13日,在江会地区举行暴动誓师大会的当日,按照中共五邑地委的部署,吕棠、施展等人组织昆东农民赤卫队300多名队员和当地各乡村革命群众,集中在平冈乡宋氏大宗祠举行大会,公开宣告成立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推举宋森为主席,吕棠、施展、彭干廷、钟以篁为委员,并公布了对工人、农民、兵士和一般劳苦贫民的4个政治纲领和对外纲领。

    随后,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派出赤卫队开赴雅瑶昆东书院,准备奔赴江门,配合新会工农革命军,共同袭击江门的反动派据点,后得悉江会暴动因广州起义提前举行并已于13日失败而被迫流产后,取消攻打计划,遂撤回平冈乡。

    12月15日,鹤山县苏维埃政府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随之夭折。“虽然只存在3天,但它属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革命武装反抗的早期斗争,是江门五邑地区红色政权建立发展史上的一个先声,绘就了鹤山中共党史骄傲的一笔。”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专家说。

    传承红色基因 铸牢复兴之魂

    风雨飘摇过后,时过境迁,唯有这座宋氏大宗祠静静伫立。500多张鹤山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图片展出,发挥着爱国主义和中共党史教育的作用。那段岁月,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党员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铸牢复兴之魂。

    对于“90后”村民宋家文而言,宋氏大宗祠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老师讲到红色革命时,总会提到旁边的宋氏大宗祠,它就是一本活的历史课本。宋氏大宗祠出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像一块烙印深深烙在我的心里。”她说。

    “小时候,学校组织在祠堂里看露天电影,播放《铁道游击队》等各类红色教育电影。在红色基地看红色电影,对我来说是相当受感染的。”心中深扎红色思想,宋家文毕业后考取了村委会主任助理,成为雅瑶镇一名基层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胡浩然小时候亦在宋氏大宗祠读书,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我是1987年入党的。”尽管年纪大了,回忆起往昔,他对入党的事历历在目。

    作为改革开放后昆东村第二任昆东管理区主任,胡浩然当时和村委会干部一起学习党的思想。“有一年台风过境,损毁了好多东西。政府对我们这里很关心,积极出钱出物资,帮助村里开展修复。我深切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跟着他们才有好日子,于是申请入党。”胡浩然说。

    1981年,为了纪念宋森,延续宋森先生支持革命的精神,旅外乡亲慷慨解囊,居乡人士义务劳动,重建了昆东学校。

    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1994年,宋氏大宗祠被公布为鹤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江门市委公布为江门市第一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被评为江门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8年被命名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宋氏大宗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探寻红色足迹的一个“打卡点”。在这里,大家重读入党誓词,追忆红色历史,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学习笔记

    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教授廖显辉:

    要有担当精神、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深入了解宋氏大宗祠的革命历史后,可得到以下启示:

    要有担当精神。回顾中共鹤山支部的建立,使我们认识到以丘鉴志、陈式熹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和以彭刚侠、王度慈为代表的青年团员,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新时代,广大党员、青年干部同样需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担当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要有大局意识。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要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其中,大局意识强调的是从整体、全局出发对事态进行综合考量和谋划,要求做到认清大局、看透大局、服务大局、贡献大局。

    要有奉献精神。发扬奉献精神,就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将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更好地服务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展现共产党员的风范。

    党史课堂

    中共新会支部和中共鹤山支部 为五邑地区首批中共地方组织

    如果说江门的城市原点在墟顶街,那么江门党组织的原点就在今天的江门市第九中学。1924年11月中下旬,中共新会支部成立,是五邑地区首批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陈日光任书记,共有党员6名,该支部机关初时设在会城,后迁往江门水南祖庙(又称“三丫祖庙”),也就是现江门市第九中学所在地一隅。

    1924年4—5月,积极分子陈日光、李冠南、李绍勤成为党组织在五邑地区发展的第一批中共党员。同年11月14日,中共广东区委和团粤区执委召开联席会议,根据会议精神,新会、鹤山两县的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开始分开设立支部。同月中下旬,正式建立了中共新会支部和中共鹤山支部,这是五邑地区建立的首批中共地方组织。标志着五邑地区,特别是新会、鹤山两县的革命斗争,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

    随着斗争的开展,党员数量不断增加。为适应工农运动发展需要,便于对江、会两地党员的领导,1926年8月底增设中共江门支部,书记为叶季壮。1927年1月,中共四邑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四邑地委)正式建立,直属广东区委管辖,书记叶季壮,统一领导新会、开平、台山、恩平4县范围内的中共地方组织和共产党员的活动。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白色恐怖下,五邑地区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5月,中共广东区委为加强江会党组织的领导,决定将一度划归西江地区管辖的鹤山县,重新划回五邑地区,同时,将中共四邑地委改称中共五邑地委,叶季壮任五邑地委书记兼新会县委书记。

    五邑红 五邑魂

    陈日光:

    江门五邑第一个党支部最主要的创建人

    出身葵商家庭的陈日光是新会会城人,中学毕业后随父亲从商,经常外出到省会广州及江西南昌等大城市做生意,逐渐受到先进思想影响。

    1922年3—4月,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执委会正式批准陈日光等4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新会分团,是五邑地区首个青年团组织,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17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之一。陈日光为负责人,他提出要训练工人的意见,主张要研究解决工人中存在的“组织涣散、门户分立”问题。1923年五一前夕,陈日光等人采取开办工人夜校的培训方法,不断提高工人群众的革命觉悟。同年秋天,他先后牵头改组了五邑船艇、葵业、碾米等一些被资本家、封建把头操控的行业工会,清除了反动势力,纯洁了工会组织。

    在后来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斗争中,陈日光、李冠南、李绍勤等人得到了更多的实践与锻炼,思想表现日趋成熟。1924年4—5月,3人正式被批准成为中共党员,成为五邑地区首批中共党员。同年五一劳动节,陈日光等人发动新会县工会联合会,在江门组织数千名工人举行庆祝集会和大巡行,促成了后来油业工人大罢工的胜利。

    1924年11月中下旬,中共新会支部成立,陈日光担任书记,成为江门五邑地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中共新会支部先后组织五邑船艇工会、新会葵业工会、榨油业工会开展多次罢工斗争。1927年,江会地区发生“四一六事变”,国民党全面搜捕、镇压共产党人,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五邑地区。陈日光被迫离开会城转移到澳门,后在辗转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9年,陈日光病逝于澳门,终年43岁。